placename:
陽城郡 (traditional Chinese)
阳城郡 (simplified Chinese)
Yangcheng Ju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742 to 75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49712 E 112.32956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唐 Tang from 742 to 757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阳城郡(742~757年)治所和界线(编写者:王尚义、王杰瑜)
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沁州为阳城郡,属河东道,领沁源、绵上、和川等三县。乾元元年(758年)复更名为沁州。治所仍在今沁源县城。
注:
《旧唐书》卷三九《志》第一九?地理二? 河东道
沁州下,隋上党郡之沁源县。“天宝元年,改沁州为阳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沁州。”旧领县三:沁源、和川、绵上。
(中华书局P1479,1975年)
《新唐书》卷三九《志》第二九?地理三
“沁州阳城郡,下。本义宁郡,义宁元年置,天宝元年更郡名。”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州郡九》?阳城郡
沁州,“今理沁源县。……。后魏属义宁郡。隋初置沁州,炀帝初州废,复为沁源县,属上党郡。大唐复置沁州,或为阳城郡。”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河东道十一 ? 威胜军
沁源县,“唐武徳元年改为沁州,因沁水為名。……天宝元年改沁州为阳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沁州。”
《明一统志》卷二十一?沁州
建置沿革:唐初复为沁州,属河东路。天宝初改阳城郡,乾元初复曰沁州。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三?山西五
沁州:天宝初曰阳城郡,乾元初复曰沁州。
(中华书局P1980,1983年)
雍正《山西通志》卷三《沿革》
沁州,“天宝元年改沁州为阳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沁州。”
乾隆《沁州志》卷一《建置沿革》
沁州,“天宝元年更名阳城郡。乾元初复曰沁州。”注曰:唐时沁州仍治沁源县,五代亦然。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39]P24)
阳城郡界线
其时阳城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长治市沁源县、临汾市安泽县北部。阳城郡的东界即今长治市沁源县与沁县交界线上的庶纪村①。南界即今临汾市安泽县城②。西界即今长治市沁源县西界的柏子镇③。北界即今晋中市平遥县与长治市沁源县交界线上的杨家岭村④。
注:
①东界:成化《山西通志》卷二《疆域》?沁源县:“东抵沁州庶几村西岭。”(中华书局第37页,1998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沁源县东,沁县西南界有“庶纪”村,当是。
②南界:光绪《山西通志》巻三《府州厅县图上》岳阳县:东有“府城镇”。(中华书局第140页,1990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安泽县有府城镇,即安泽县城。
按:据《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唐(二)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图。(刘和平主编:第57页,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和川县治所在今安泽县北和川镇。清代岳阳县包括今临汾市古县、安泽县(古和川县、冀氏县地)。
③西界:成化《山西通志》卷二《疆域》?沁源县:“西抵霍州柏子村。”(中华书局第37页,1998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沁源县西界有“柏子镇”,当是。
④北界:光绪《山西通志》巻三《府州厅县图下》沁源县:北有“杨家”村。(中华书局第272页,1990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沁源县北界有“杨家岭”村。
按:《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沁州:“宋置威胜军。金仍为沁州。元因之。领三县:铜鞮、沁源、武乡。沁源,下。至元十年,省绵上县入焉。”(中华书局P1382,1976年)故阳城郡北界即沁源县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