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黃陂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黄陂县 (simplified Chinese)
Hu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79 to 123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88657 E 114.36565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黄陂县(579年——1235年)(钱林书编写)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属安昌郡。(1)治所在今湖北黄陂县北三里。(2)隋开皇三年(583年)属黄州,(3)大业三年(607年)属永安郡。(4)唐武德三年(620年)为南司州治,七年(624年)改属黄州。天宝元年(742年)属齐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黄州。(5)五代吴、南唐不改。(6)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县寄治鄂州青山矶。(7)
注:
(1)《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黄州》黄陂县:“本汉西陵县地,三国时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建安中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周大象元年(579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53页)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6《淮南·黄州》:安昌郡领有黄陂县。北周置。(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520、521页)而《太平寰宇记》卷131《淮南道·黄州》黄陂县下谓“属齐安郡”。(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但《陈书》卷5《宣帝纪》:太建五年冬十月诏曰:“以黄城为司州(本南司州),治下为安昌郡。”(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85页)故《北周地理志》作属安昌郡,当是。
(2)《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黄州》黄陂县:黄城镇置黄陂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53页)而《太平寰宇记》卷131《淮南道九·黄州》黄陂县:在“古黄州(黄城镇)西四十里独家村”。(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6《淮南·黄州》安昌郡黄陂县:《读史方舆纪要》谓黄城即今黄陂县。按:《纪要》亦以《元和郡县图志》、《寰宇记》二说有矛盾,故调停其说,谓今黄陂县城,唐贞观初所徙,邑志云,县旧无城宇,唐宋以来,迁徙不一矣。盖亦疑黄城、黄陂有异地之可能也。南北朝时,州郡治不置县者多矣,如……故今仍以黄城、黄陂为异地。黄城在今湖北黄陂县东,古黄陂县在今黄陂县北三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520、521页)
(3)《隋书》卷31《地理志下》永安郡:本衡州,“开皇五年改曰黄州”。领有黄陂县下又曰:“又有安昌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3页)而《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黄州:本齐安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置黄州,因古黄国为名也。”领有黄陂县:“周大象元年(579年)改(黄城)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隋初改为镇,后复为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53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6《湖广·黄州府》黄陂县:“高齐于(黄城)镇置黄陂县及南司州,后周改曰黄州。隋初因之。”(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251页)又清《嘉庆一统志》卷338《汉阳府一·建置沿革》黄陂县:后周置黄陂县,“隋开皇初州废,县属永安郡”。(《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4册,3页)按:姑作隋开皇三年(583年)县属黄州;又“隋初改为镇”,作为寻后即复为县,图上不与表示。
(4)《隋书》卷31《地理志下》永安郡黄冈县:“大业初置永安郡。”又卷28《百官志下》:炀帝即位,(大业)三年(607年)定令,“罢州置郡,郡置太守”。(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3、802页)按:当大业三年,县属永安郡。
(5)《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淮南道》黄州:武德三年(620年)“于黄陂县置南司州。七年(624年),废南司州及亭州,县并属黄州,县属黄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齐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黄州。”领有黄陂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80页)
(6)《新五代史》卷6《职方考三》吴、南唐均有黄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册,725页)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11《十国地理表上》吴、南唐之黄州领有黄陂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册,1587页)
(7)《宋史》卷88《地理志·淮南西路》黄州黄陂县:“端平三年(1236年)寓治青山矶。”(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85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6《湖广·武昌府》江夏县青山矶:“府东北二十五里,滨大江。又东三十里江北岸,即黄州之阳逻镇矣。宋端平中,黄陂县侨理于此。”(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