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黃州 (traditional Chinese)

黄州 (simplified Chinese)

Huang Zhou (Pinyin)

type: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885 to 127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44699 E 114.86549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no parents
sub 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黄州(885年—1276年)治所(钱林书编写)

唐中和五年(885年)迁治置。治黄冈县,即今湖北省黄州市。(1)属鄂岳观察使。文德元年(888年)属武昌军节度使。(2)领有黄冈、黄陂、麻城县,(3)五代辖县不改,但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州属鄂岳观察使,乾化二年(912年)属武昌军节度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属德胜军节度使。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又属鄂州节度使。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复属武昌军节度使。(4)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属淮南西路。至道三年(997年)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西路。元丰元年(1078年)属淮南路,八年(1085年)属淮南西路。元祐元年(1086年)属淮南路。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属淮南西路。(5)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黄州路。(6)

注:
(1)《太平寰宇记》卷131《淮南道九-黄州》:黄州“唐中和五年(884年)移于旧邾城南与武昌对。”黄冈县下曰:本汉西陵县地。“唐中和五年随州迁就大江边”。(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6册,2581、2582页)《读史方舆纪要》卷76《湖广二-黄州府》黄冈县:“唐中和五(三)年,迁黄州治此,附郭县亦移治。仍曰黄冈,今编户八十六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243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40《黄州府一-城池》黄州府城:“周七里有奇……明洪武初,因旧址改建。本朝顺治四年修。康熙十一年、雍正二年、乾隆十二年重修。黄冈县附郭。”(《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5册,4页)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黄州府治黄冈县即湖北省黄冈县(今为黄州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5页)按:当作唐中和五年(884年)移于今湖北省黄州市。
(2)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六《鄂岳》中和元年(881年):崔绍鄂岳观察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册,900页)《新唐书》卷68《方镇五》文德元年(888年):“复置武昌军节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册,1924页)按:鄂岳观察使、武昌军节度使原辖有黄州,故当时也应如此。
(3)《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淮南道》黄州:领有黄冈、黄陂、麻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80、1581页)《新唐书》卷41《地理志五-淮南道》黄州所领县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55页)
(4)《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梁、唐、晋、汉、周五代,均有黄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725页)又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11《十国地理表上》吴、南唐《黄州》治黄冈县。领黄冈、黄陂、麻城三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册,1587页)据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鄂州武昌军节度使:“唐天祐四、后梁开平元(907年)刘存:《通鉴》:“以鄂岳观察使刘存为西南面都招讨使。”唐天祐九、后梁乾(祐)化二(912)年秦裴:《九国志-秦裴传》:‘九年,加武昌军节度使。’”又“吴大和五、后唐长兴四(933)年柴再用:《九国志-柴再用传》:‘移镇武昌,改德胜军节度使,加中书令。’”又“南唐昇元元、后晋天福二(937)年张宣:《玉壶清话》卷九《李先主传》:‘以张宣为鄂州节度使。’”又“南唐保大二、后晋开运元(944)年王舆:《十国春秋》卷一六《元宗纪》:‘秋七月,鄂州王舆卒,以神武统军韦建为武昌军节度使。’”(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417、418、421、422页)按:当作后梁开平元(907年)为鄂岳观察使,乾化二年(912年)为武昌军节度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改为德胜军节度使。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又为鄂州节度使。后晋开运元年(944年)为武昌军节度使。
(5)《宋史》卷88《地理志四-淮南西路》领有黄州。(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82页)张家驹《宋代分路考》二《至道以前诸路沿革》甲《太平兴国四年二十一路》淮南西:《九域志》“太平兴国元年分东西路。”己《至道三年十五路》淮南东、西路合并。三《自咸平至元丰诸路之变革》己《熙宁五年二十一路》:淮南分东、西,见于《宋史-地理志》:“淮南路旧为一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为东、西两路。”四《元丰至北宋之末叶》甲《元丰元年(1078年)十八路》:《元丰九域志》:“诏河北东西……淮南东西转运司通管两路,以河北、……淮南诸路为名。丁《元丰八年(1085年)二十三路》即《宋史-地理志》所谓二十三路,有淮南西路。戊《元祐元年(1086年)复旧制》:“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并为淮南路。”五《南渡以后之分路》甲《南渡初年十六路》:“因北宋分为两路者,有两浙东西及淮南东西。”当作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有淮南西路。(禹贡)半月刊,1937年,第4卷,第1期,34、36、37、39、40、42页)
(6)《元史》卷5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