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南司州 (traditional Chinese)
南司州 (simplified Chinese)
Nansi Zhou (Pinyin)
type:
州 州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620 to 62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88657 E 114.36565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南司州(620年—623年)治所和界线(钱林书编写)
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黄陂县,在今湖北省黄陂县北三里。(1)领有黄陂县。七年(624年)州废,县入黄州。(2)
注:
(1)《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淮南道》黄州:武德三年(620年),“于黄陂县置南司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80页)据《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黄州》黄陂县:黄城镇置黄陂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53页)而《太平寰宇记》卷131《淮南道九-黄州》黄陂县:在“古黄州(黄城镇)西四十里独家村”。(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6《淮南-黄州》安昌郡黄陂县:《读史方舆纪要》谓黄城即今黄陂县。按:《纪要》亦以《元和郡县图志》、《寰宇记》二说有矛盾,故调停其说,谓今黄陂县城,唐贞观初所徙,邑志云,县旧无城宇,唐宋以来,迁徙不一矣。盖亦疑黄城、黄陂有异地之可能也。南北朝时,州郡治不置县者多矣,如……故今仍以黄城、黄陂为异地。黄城在今湖北黄陂县东,古黄陂县在今黄陂县北三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520、521页)据牛汉平《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广省总表》,黄州府黄陂县即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129页)当作在今湖北省黄陂县北三里。
(2)《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淮南道》黄州黄陂县:“武德三年,置南司州。七年(624年),州废,县属黄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80页)
南司州(620年——623年)界:
东界:即黄陂县东界,相当今黄陂县东界。北段不同今界,(1)中段大多不同今界,(2)南段基本同今界。(3)
注:
(1)东界北段。黄陂县,《明史》卷44《地理志五-湖广》黄州府黄安县下曰:“嘉靖四十二年以麻城之姜家畈置,析黄冈、黄陂县地益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75页)又)清英启修《黄州府志》卷1《疆域志-沿革》黄安县:“按《黄安志》有麻城泰平、仙居二乡地。析黄冈之中和乡、黄陂之滠源乡入焉。”(《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光绪十年刊本影印,1976年,346册,77页)据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北舆地图》之《黄安县舆图北》在县西北有滠水源及滠水东源。按:滠水源及滠水东源,当即今滠水上游华家河之二源头。明之滠源乡具体未详,当作在华家河流域(在今红安县西北及大悟县西部),南至河口镇。则明嘉靖四十二年以前黄陂县应有今华家河流域。故黄陂县东界北段,在今红安县西北华家河流域东界,南至河口镇,不同今界。
(2)因在今黄陂县北木兰山西、滠水东时有木兰县。据《新唐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五-淮南道》黄州黄冈县下曰:武德三年(620年)“省木兰县入焉,又析置堡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55页)故原木兰县地,时属堡城县(属黄州)。此段界,姑作从今黄陂县东界河口镇起,沿滠水而西南,过木兰山后转而东南,再接南界,大多不同今界。
(3)南段,据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北舆地图》之《黄陂县舆图南》从艾家店、石家碑,又西南过武湖东界,南抵江。今也从从艾家店、石家碑,又西南过武湖东界,南抵长江。(《湖北省地图集》,湖北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武汉,1965年,27页)、(《湖北省地图册》,湖北省测绘局,1990年,29——30页)按:大部分同今界,南端因水道变化,小有不同,姑作基本同今。
南界:即黄陂县南界,相当今黄陂县南界,同今界。(1)
注:
(1)黄陂县南界,同黄州府(1364年——1375年)南界中之黄陂县南界,同今界。
西界:即黄陂县西界,相当今黄陂县西界、大悟县中界。大多同今界,部分不同今界。(1)
注:
(1)西界,同黄州府(1364年——1375年)西界。黄陂县西界南段、中段,同今界;北段在大悟县中,不同今界。
北界:即黄陂县北界,相当今大悟县中界及红安县西北界。不同今界。(1)
注:
(1)北界,同黄州府(1364年——1375年)北界中之黄陂县北界,不同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