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衡山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衡山县 (simplified Chinese)
Hengsh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749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7.24565 E 112.8524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衡山县(749-1911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唐天宝八年(749)以湘潭县改名。⑴治所即今湖南衡山县驻地开云镇。⑵属衡阳郡。乾元元年(758)属衡州。⑶五代晋天福五年(940)属潭州。⑷约五代晋末、汉初,还属衡州。⑸宋初属衡州,淳化四年(993)改属潭州。⑹元至元十四年(1277)属潭州路,天历二年(1329)属天临路。⑺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属潭州府。⑻明洪武五年属长沙府。⑼洪武间属衡州府。⑽至清末未变。⑾
⑴《元和郡县志》卷29《江南道五》:“至梁武帝天监中分阴山立湘潭县,天宝八年改为衡山。”(中华书局,第706页)
⑵嘉靖《衡州府志》卷1《建置沿革》:“衡山县,……隋以湘西、湘乡二县省入,属潭州,徙治白马峰下。唐复徙治于此,属衡州。宋初属潭州。”(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9册,第3页)
《读史方舆纪要》卷80《湖广六》:“衡山旧城,在县西。志云:隋大业六年,徙县治白马峰下。唐神龙中,还旧治。后又以水患徙治白茅镇。”(中华书局,第4册,第3447页)
按:唐开宝八年后的衡山县,治所未见迁徙。因此,开宝八年后的衡山县治即今衡山县城。据上引嘉靖《衡州府志》所述,隋“衡山县”在白马峰下,唐代才迁今治。史籍大多未载迁治时间。据《旧唐书》,原衡山县在“天宝八年移治于洛口,因改为湘潭县。”现暂作同一时间,即原湘潭县在天宝八年迁今治,同时改名衡山县。
⑶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天宝元年,改为衡阳郡。干元元年,复为衡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3页)
⑷《读史方舆纪要》卷80《湖广六》:“衡山县……神龙中,改属衡州。五代晋天福五年,复属潭州,寻还属衡州。宋淳化四年,又改隶潭州。”(中华书局,第4册,第3446页)
《五代史记注补》卷60下:“潭州攸、衡山二县,故属衡州,晋天福中来属。”
⑸《读史方舆纪要》卷80《湖广六》:“衡山县……神龙中,改属衡州。五代晋天福五年,复属潭州,寻还属衡州。宋淳化四年,又改隶潭州。”(中华书局,第4册,第3446页)据此,无确切时间。因五代晋仅存在十余年,暂以五代晋末、汉初的公元947年为还属之年。
⑹《元丰九域志》卷6《荆湖路》:“淳化四年以衡州衡山县、岳州湘阴县隶州。”(北京,中华书局,第259页)
⑺明?宋廉等:《元史》卷63《地理六》:“天临路,上。唐为潭州长沙郡。宋为湖南安抚司。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四年,立行省,改潭州路总管府。十八年,迁行省于鄂州。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第5册,第1527-1528页)
⑻《明史》卷44《地理五》:“长沙府,元天临路,属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为潭州府。”(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4册,第1086页)
⑼《明太祖实录》卷74:洪武五年六月,“戊戌,改潭州府为长沙府。”(台湾中研院历语所校印本,第2册,第1369页)
⑽衡山县由长沙府(元天临路)来属于衡阳府的时间,无明确的年份记载。成书于洪武十九年的《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记载衡山县已属于衡州府,因此,暂以洪武十年为改隶的时间。确切年份待考。
《明史》卷44《地理五》:“衡山,府东北。元属天临路。洪武间改属。”(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4册,第1089页)
嘉庆《清一统志》卷362《衡州府一》:“元属天临路,明属衡州府。本朝因之。”(《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34册,2页)
又:明朝一些史籍中并改隶的记载,如《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19:“元属衡州,本朝属衡州府。”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64:“衡山县……元属衡州,本朝属衡州府。”(三秦出版社,下册,987页)嘉靖《衡州府志》卷1《建置沿革》:“元属衡州,本朝属衡州府。”(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9册)
⑾《职官录》(清宣统三年冬季)湖南省;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影印本,第1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