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黎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黎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Liyang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526 to 121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66838 E 114.5443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黎阳郡 Liyang Jun from 526 to 582
卫州 Wei Zhou from 583 to 595
黎州 Li Zhou from 596 to 605
卫州 Wei Zhou from 606 to 606
汲郡 Ji Jun from 607 to 617
汲郡 Ji Jun from 618 to 618
黎州 Li Zhou from 619 to 642
卫州 Wei Zhou from 643 to 731
卫州 Wei Zhou from 732 to 741
汲郡 Ji Jun from 742 to 757
澶州 Chan Zhou from 987 to 987
通利军 Tongli Jun from 988 to 1022
安利军 Anli Jun from 1023 to 1032
通利军 Tongli Jun from 1033 to 1069
安利军 Anli Jun from 1086 to 1114
浚州 Jun Zhou from 1115 to 1147
通州 Tong Zhou from 1148 to 1150
浚州 Jun Zhou from 1151 to 1219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黎阳县 约526--约1219年 今河南浚县 约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复置,黎阳郡治(1)。东魏、北周同(2)。隋开皇三年(583年)属卫州,十六年(596年)黎州治,大业二年(606年)属卫州,三年(607年)属汲郡(3)。唐武德二年(619年)复黎州治,贞观十七年(643年)仍属卫州,天宝元年(742年)属汲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卫州。(4)。五代晋天福五年(940年)属滑州(5)。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割属澶州,端拱元年(988年)为通利军治,天圣元年(1023年)为安利军治,明道二年(1033年)复为通利军治,熙宁三年(1070年)废军,县属卫州,元祐元年(1086年)复为安利军治,政和五年(1115年)为浚州治(6)。金皇统八年(1148年)为通州治,天德三年(1151年)又为浚州治(7)。约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年)省入浚州(8)。治今河南浚县(9)。 注: (1)《魏书》卷106《地形志上》:司州黎阳郡,孝昌中分汲郡置,治黎阳城。黎阳,二汉、晋属魏郡,后罢,孝昌中复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61页)张穆《延昌地形志》(复旦大学史地中心藏本)不载,延昌(512-5年)在孝昌(525-7年)前仅九年,今参照《延昌地形志》孝昌前无此县。孝昌共三年,今作二年复置。 (2)《魏书》卷12《孝静帝纪》:天平元年十一月,改相州刺史为司州牧,魏郡太守为魏尹,以黎阳等郡等为皇畿。(1册,298页)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0《河北下》黎州黎阳郡领黎阳(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946页) (3)《隋书》卷30《地理志中》:汲郡黎阳,后魏置黎阳郡,后置黎州。开皇初州郡并废,十六年又置黎州,大业初罢。(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48页)《元和郡县志》卷16《河北道一》:卫州黎阳县,隋开皇三年属卫州,十六年又属黎州,大业二年省黎州,县属卫州。皇朝武德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黎州废,复属卫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62页)按:隋大业三年改州为郡,《元和志》省此年至唐武德初沿革。 (4)《元和郡县志》卷16《河北道一》:卫州黎阳县,皇朝武德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黎州废,复属卫州。《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卫州,其年(贞观十七年),又以废黎州之黎阳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汲郡。乾元元年,复为卫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90页)《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卫州黎阳,武德二年以县置黎州,寻没窦建德。四年,建德平,复以黎阳等县置。贞观十七年州废,以黎阳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12页) (5)《旧五代史》卷79《晋高祖纪》:天福五年十一月,割卫州黎阳县隶滑州。(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4册,1044页) (6)《宋会要辑稿?方域五》:旧澶州,黎阳县,雍熙四年自滑州来隶。卫州,黎阳县,熙宁三年废通利军,来隶。浚州,旧通利军,熙宁三年废为黎阳县,隶卫州,元祐元年复为军,政和五年升为浚川军节度。通利军,端拱元年以滑州黎阳县置通利军,县仍隶焉。天圣元年改安利为通利,四年以卫州卫县来隶,明道二年复为通利,熙宁三年军废。(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8册,7396、7398-9、7400页)《宋史》卷39《地理志二》河北西路浚州:本通利军,端拱元年以滑州黎阳县为军。天圣元年改安利为通利,四年以卫州卫县隶军。熙宁三年废为县,隶卫州。元祐元年复为军。政和五年升为州。卫,熙宁六年,废为镇入黎阳,后复。黎阳。(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28页)《太平寰宇记》卷57《河北道六》:通利军,理黎阳县。本黎阳县,唐属卫州,晋天福中割隶滑州。皇朝雍熙四年割属澶州,端拱元年建为通利军,县仍属焉。黎阳县,晋天福中割隶滑州。(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册,1183-4页) (7)《金史》卷25《地理志中》河北西路浚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607页) (8)《元史》卷1《太祖纪》:十五年,木华黎徇地至真定,武仙出降。东平严实籍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滑、浚等州来户来归。(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1册,20页)卷58《地理志》:真定路,元初置总管府,领中山府,滑、相、浚、卫等十一州,后割浚、滑隶大名。大名路浚州,元初隶真定,至元二年,隶大名。(5册,1356、1362页))正德《大名府志》卷1《疆域志?沿革》:浚县,元初以黎阳县省入,属真定路,后改属大名路。(《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3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6年)按:元初何时省县入浚州,无具体记载,据明《府志》元属真定路时已省,今作太祖十五年取浚州后省。 (9)《水经注疏》卷10《河水》:过黎阳县南。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迳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为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王莽之黎蒸也。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山在城西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