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黎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黎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Liyang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42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68427 E 114.59687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魏郡 Wei Jun from 23 to 211
魏郡 Wei Jun from 212 to 336
黎阳郡 Liyang Jun from 337 to 422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黎阳县 23--约421年 今河南浚县东郊大伾山东北 约更始元年(23年)复改黎蒸为黎阳,属魏郡(1),东汉、三国魏、西晋同(2),十六国前赵、后赵不改,前燕、前秦、后燕为黎阳郡治(3)。约北魏泰常八年(422年)省(4)。治今河南浚县东郊大伾山东北(5)。 注: (1)《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魏郡,高帝置,莽曰魏城。黎阳,莽曰黎蒸。(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73页)王莽亡后复旧。 (2)《后汉书志》21《郡国志二》:魏郡,高帝置。领黎阳。(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31页)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2魏郡,领黎阳。(《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41页)《晋书》卷14《地理志上》司州魏郡下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8页) (3)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1、2、3、4、12。《二十五史补编》,3册,4087、4099、4122、4142、4187页。 (4)《魏书》卷106《地形志上》:司州黎阳郡,孝昌中分汲郡置,治黎阳城。黎阳,二汉、晋属魏郡,后罢,孝昌中复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61页)按:“晋属魏郡,后罢”,未记具体年份。《晋书》卷9《孝武帝纪》晋太元十七年(392年)、卷127《慕容德载纪》隆安二年(398年)仍见黎阳。(1册,239页;10册,3164页)时已近十六国末期,时北魏势力已南入至滑台一带。《通典》卷171《州郡典一》:明元帝泰常中,始于滑台、许昌置兵镇守。(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4册,4465页)《魏书》卷3《太宗纪》:泰常七年十一月,诏成皋侯元苟儿为兖州刺史,镇滑台。八年,昌平侯娥清、交阯侯周几等镇枋头。(1册,62-3页)。黎阳为今浚县,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南)北,今作北魏泰常八年(422年)取其地后省。 (5)《水经注疏》卷10《河水》:过黎阳县南。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迳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为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王莽之黎蒸也。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作凭山为基,东阻于河。《元和郡县志》卷16《河北道一》:卫州黎阳县,大伾山,即黎山也。(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62页)正德《大名府志》卷1《疆域志?沿革》:浚县,宋天圣初,地陷为湖,迁治浮丘山,明洪武初移治于浮丘山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3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6年)。《河南省地名词典》:大伾山,在浚县城关镇东南,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760米,高135米。浮丘山,在浚县城关镇西南,东望大伾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602页)《清嘉庆一统志》卷199《卫辉府一?山川》:浮丘山,在浚县西南隅,半在城内。同书卷200《卫辉府二?古迹》:黎阳故城,在浚县东北。按宋时郡治黎阳,即汉时故城也。政和五年,升安利军为州,是时浚州别治三山,而黎阳则仍旧治也。明初,复徙治于山东北平坡,即今治也。(《四部丛刊续编》73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按:大伾山在今浚县东郊,浮丘山在今县城南隅,古黎阳虽屡有迁移,但都在今浚县附近,可视作一地。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