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邔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邔县 (simplified Chinese)

Gai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116 to 3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74154 E 112.2711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南顺郡 Nanshun Jun from 14 to 22
南郡 Nan Jun from 23 to 33
南郡 Nan Jun from 116 to 13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邔县(前116年——33年) 西汉元鼎元年(前116年)改邔侯国置。属南郡。(1)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北、汉水北岸。(2)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南顺郡。(3)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属南郡。(4)建武十年(34年)改置为邔侯国。(5) 注: (1)《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邔严侯黄极忠:“元朔五年,侯遂嗣,八年,元鼎元年(前116年),坐掩搏夺公主马,髡为城旦。”又卷28上《地理志上》南郡领有邔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2册,608、609页;6册,1566页)按:当元鼎元年(前116年)废侯国为县。 (2)《水经•沔水注》:“沔水又南与疎水合,水出中庐县西南,东流至邔县北界,东入沔水,谓之疎口也。”守敬按:“在今宜城县东北。”(《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388、2389、2390、2391页)《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襄州》宜城县:“本汉邔县地也。城东临汉江,古谚曰‘邔无东’,言其东逼汉江,其地短促也。”(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31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宜城县鄢下邔城:“在县北五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82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47《襄阳府•古迹》邔县故城:“在宜城县东北。”(《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8册,2页)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襄阳府宜城县即今湖北宜城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7页)按:古汉水较今为东,故邔县反在今汉水之北。姑作治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北、汉水北岸。 (3)《汉书》卷28上《地理志八上》南郡:秦置。“莽曰南顺。”领有邔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66页)按:具体改名年代未详。据《汉书》卷99中《王莽传中》:天凤元年(14年),“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也”。又曰:郡有内郡、近郡、边郡,“合百二十有五郡。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12册,4136—4137页)据此,姑作郡在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名。 (4)《汉书》卷28上《地理志八上》南郡:秦置。“莽曰南顺。”领有邔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66页)《后汉书志》第22《郡国志四》南郡领有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79、3480页)按:王莽败后,全国复汉旧郡、县名,但何时复名,未详。据《后汉书》卷11《刘玄刘盆子传》:更始即帝位,建元曰更始元年(23年),“是时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徧于天下”。(2册,469页)据此,姑作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旧郡名。 (5)《后汉书》卷14《泗水王歙传》:“建武二年,立歙为泗水王,终为淄川王。十年(34年),歙薨,封小子燀为堂溪侯,奉歙后。终居丧思慕,哭泣二十余日,亦薨。封长子柱为邔侯,以奉终祀。”李贤注:“邔,县,属南郡,故城在今襄州。”(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册,563页)《后汉书志》卷22《郡国志四》南郡领有邔侯国。(《后汉书》,12册,3480页)按:当作建武十年(34年)改邔县为侯国。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