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光化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光化县 (simplified Chinese)
Guanghua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57 to 106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64030 E 113.46442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光化县(557年——1067年)(钱林书编写)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改新化县置。属随郡。(1)治所即今湖北随州市东南光化。(2)隋开皇三年(583年)属隋州,大业三年(607年)属汉东郡。(3)唐武德三年(620年)属隋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属汉东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属隋州。(4)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改属随州。(5)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省入随县。(6)
注:
(1)《隋书》卷31《地理志下·扬州》汉东郡光化县:“旧曰安化,西魏改为新化,后周又改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3页)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5《山南下·随州》随郡领有光化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458页)按:姑作北周初孝闵帝元年(557年)改为光化县。而《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二》随州光化县:“南齐武帝分其地立安化县,属随郡。……(西魏)废帝改为光化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42页)《太平寰宇记》卷144《山南东道三·随州》光化县:“南齐立为安化县,后为西魏文帝克之,改为光化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6册,5页)又王仲荦《北周地理志》谓:此县“西魏北周封安化县者见《周书·萧圆肃传》”。而《周书》卷44《萧圆肃传》:武陵王纪下峡,“令萧撝守成都,以圆肃为之副。及尉迟迥至,圆肃与撝俱降。……封安化县公,邑一千石。”(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3册,755页)据《资治通鑑》卷165《梁纪2二十一》:元帝承圣二年(553年)“八月戊戌,撝与宜都王圆肃帅文武诣军门降。”(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1册,5104页)按: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即西魏废帝二年,则西魏末年仍有安化县。均与之不同。
(2)《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二》随州光化县:“西北至州三十四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42页)按:唐随州治即今随州市,光化县治当在今随州市东南三十四里。又《读史方舆纪要》卷77《湖广三·德安府》随州光化城:在州东南三十里,……萧齐置安化县,西魏改新化县,后周改光化县。今为光化镇。(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02页)牛汉平《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广省总表》,德安府随州治,即今湖北随州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133页)今随州市东南近三十处有光化。(《湖北省地图册》,湖北省测绘局,1990年,49——50页)则光化县治当即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南光化。
(3)《隋书》卷31《地理志下·扬州》汉东郡:“西魏置并州,后改曰隋州。”领有光化县。(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2、893页)据《隋书》卷29《地理志上》:“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为州。(3册,807页)又卷28《百官志下》:“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定令……罢州置郡,郡置太守。”(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793、802页)按:当作开皇三年(583年)改属隋州,大业三年(607年)又属汉东郡。
(4)《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山南东道》隋州:“隋为汉东郡。武德三年(620年),改为隋州,领隋县、光化、安贵、平林、顺义五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汉东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隋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47页)
(5)《旧五代史》卷150《郡县志》山南道有随州。(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6册,2012页)《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三》有随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744页)《太平寰宇记》卷144《山南东道》随州领有光化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6册,5页)按:随即隋,其后宋、元、明、清正史《地理志》均作“随”,姑作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随州。五代时仍有光化县,属随州。
(6)宋欧阳忞《舆地广记》(二)卷8《京西南路·随州》随县:光化镇,“后周改为光化(县),隋属汉东郡,唐属随州。皇朝熙宁元年(1068年)省焉。”(《从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3103册,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