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隨州 (traditional Chinese)

随州 (simplified Chinese)

Sui Zhou (Pinyin)

type: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907 to 127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71511 E 113.3698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no parents
sub 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随州(907年—1275年)治所(钱林书编写)

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改隋州置。治随县,(1)即今湖北省随州市。(2)领有随、枣阳、唐城、光化县。(3)三年(909年)属宣化军节度使。同光元年(923年)属威胜军节度使。周广顺二年(952年)又属武胜军节度使。(4)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属京西南路,七年(982年)属京西路。(5)熙宁元年(1068年)领随(光化县废入)、枣阳、唐城(后曾改名汉城县,南宋绍兴五年废入随县)县。(6)五年(1072年)属京西南路。元丰三年(1080年)属京西路,八年(1085)属京西南路。大观三年(1109年)属京西路。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又属京西南路。(7)嘉定十二年(1219年)德安府之应山县来属。蒙古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属德安府。(8)

注:
(1)《旧唐书》卷39《地理志-山南东道》隋州:武德三年置隋州。“天宝元年,改为汉东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隋州。”治隋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47、1548页)《旧五代史》卷150《郡县志》山南道有随州。(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6册,2012页)《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三》:梁、唐、晋、汉、周均有随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册,717页)《太平寰宇记》卷144《山南东道》随州: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随州。今郡城古随国之地,皇朝乾德四年升为崇义军。”治随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6册,2796页)按:随即隋,其后宋、元、明、清正史《地理志》均作“随”,姑作五代初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为随州,治随县。
(2)《水经》:涢水“东南过隋县西”。《涢水注》:“县故隋国矣。《春秋左传》所谓县东之国,隋为大者也。楚灭之以为县。”(《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卷31,2640页)《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二》随州随县:“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历代不改。”(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42页)《读史方舆纪要》卷77《湖广三-德安府》随州废随县:“今州治。秦置随县,属南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01页)牛汉平《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广省总表》,德安府随州治,即今湖北随州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133页)按:隋即随,随县治当即今湖北随州市。
(3)《旧唐书》卷39《地理志-山南东道》隋州:领有隋、光化、枣阳、唐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47、1548页)《太平寰宇记》卷144《山南东道》随州:领有随、枣阳、唐城、光化四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6册,2796页)
(4)《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五代均有随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册,717页)又《太平寰宇记》卷144《山南东道三》随州治随县。领隋、枣阳、唐城、光化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6册,2795、2796页)按:当作五代时治所及所领县不改。又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邓州下引《会要》卷二四《诸道节度使军额》:“邓州,梁开平三年五月,升为宣化军节度,割泌、随、复、郢四州隶之,与襄州分江心为界。至后唐同光元年,改曰威胜军。周广顺二年三月,改为武胜军,避讳也。”(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08页)当作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属宣化军节度使,同光元年(923年)属威胜军节度使。周广顺二年(952年)又属武胜军节度使。
(5)《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西南路有随州(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3页)张家驹《宋代分路考》二《至道以前诸路沿革》甲《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二十一路》:其时有京西南路。乙《太平兴国七年十九路》:“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因西川路东西及京西南北路之合并,故才得十九路。”(《禹贡》半月刊,1937年,第4卷,第1期,33、34页)当作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属京西南路,七年(982年)属京西路。
(6)《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西南路》随州:领随(熙宁元年光化县废入)、唐城(后曾改名汉城县,南宋绍兴五年废入随县)、枣阳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3页)
(7)张家驹《宋代分路考》三《自咸平至元丰诸路之变革》己《熙宁五年(1072年)二十一路》下曰:“京西路分为南北路。”四《元丰至北宋末叶》甲《元丰元年十八路》元丰三年(1080年)有京西路。丁《元丰八年(1085年)二十三路》有京西南路、京西北路。庚《大观元年二十路》谓三年(1109年)十九路有京西路。五《南渡以后之分路》甲《南渡初年(建炎元年即1127年)十六路》有京西南路。(《禹贡》半月刊,1937年,第4卷,第1期,38、39、40、41、42页)当作熙宁五年(1072年)属京西南路。元丰三年(1080年)属京西路,八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