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無錫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无锡县 (simplified Chinese)
Wuxi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81 to 1294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57461 E 120.2976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无锡县(281——1294)治所
西晋太康二年(281)复置,治所即今江苏无锡市区。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无锡州。
西晋太康二年(281)复置,隶毗陵郡。⑴治所即今江苏无锡市区。⑵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因之。⑶隋开皇九年(589)属常州。⑷大业三年(607)属毗陵郡。⑸唐武德三年(620)属常州。⑹天宝元年(742)复属晋陵郡。⑺乾元元年(758)复属常州。⑻宋因之。⑼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属常州路。⑽元贞元年(1295)升为无锡州。⑾
⑴唐·房玄龄:《晋书》卷15《地理下》:“毗陵郡,吴分会稽、无锡已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太康二年,省校尉为毗陵郡。”(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吴则虞等校点本,2册,460)
⑵光绪《元锡金匮县志》卷4《城郭》:“今之城,盖自秦汉置县始,《越绝书》所载是也。……旧志:宋以前之城不详其所在,疑《越绝书》所载未必今城。按:《越绝书》元锡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其郭周十一里百二十八步,墙一丈七尺,门皆有屋。是书成于汉人,则城为汉城。《南徐记》:县旧城基也。是南朝因之也。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无锡,汉旧县也。吉甫此志凡今昔有异者,必详其故城之所在,此不言故城,明其城即故城也。是唐亦因之也。《唐书·地理志》:泰伯渎在县南五里。陆羽《惠山寺记》:寺在县西五里,与今城合。然则自汉以来,城固未尝易处矣。”(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方志丛书》,华东第21号,1册,75页上)
⑶成化《重修毗陵志》卷1《地理一》:“陈祯明二年升无锡县为吴州,寻复为县。”(上海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21册,12页)误。据《隋书》卷31《地理下》:“吴郡,陈置吴州,平陈,改曰苏州,大业初复曰吴州。”(北京,中华书局,3册,877页),陈所置吴州乃是由吴郡改置。且《隋书·地理下》无锡县下也无陈升无锡县为吴州的记载。其它史籍亦无有关记载,故误。
⑷唐·魏徵:《隋书》卷31《地理下》:“毗陵郡,平陈,置常州。”(北京,中华书局,3册,877页)
⑸唐·魏徵:《隋书》卷3《炀帝本纪上》:大业三年四月“壬辰,改州为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1册,67页)
《太平寰宇记》卷92《江南东道四》:“炀帝初,州废,又为毗陵郡。”
⑹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常州上,隋毗陵郡。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化,置常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585页)
⑺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天宝元年,改为晋陵郡。”(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585页)
⑻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乾元元年,复为常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585页)
《太平寰宇记》卷92《江南东道四》:“乾元元年,复为常州。”(金陵书局刊本,18册,1页)
⑼元·脱脱:《宋史》卷87(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7册,2173页)
⑽明·宋廉等:《元史》卷62《地理五》;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5册,1494页。
⑾明·宋廉等:《元史》卷62《地理五》;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14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