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昆山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昆山县 (simplified Chinese)
Kunsh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98 to 1294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38611 E 120.94823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昆山县(598——1294)治所
隋开皇十八年(598)复置。治所即今江苏昆山市。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昆山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复置⑴。治所即今江苏昆山市。⑵属苏州。⑶隋大业元年(605)属吴州。⑷大业三年(607)属吴郡。⑸唐武德四年(621)属苏州。⑹天宝元年(742)属吴郡。⑺乾元元年(758)复属苏州。⑻宋政和三年(1113)属平江府。⑼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平江路。⑽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昆山州。⑾
注
⑴唐·魏徵:《隋书》卷31《地理下》:“开皇十八年复。”(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3册,877页)
⑵关于唐天宝十载前昆山县的治所,历来有二种观点。一说即今江苏昆山市。一说在今上海市境小昆山旁,唐天宝十载置华亭县后迁今治,如《中国历史地图集》。今查《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绍熙云间志》、《淳祐玉峰志》、《至正昆山郡志》等唐宋史籍,均云昆山县因昆山得名,而无迁治记载。因南朝梁时期有信义县治在今昆山县西正仪,如果将昆山县治定位于今昆山县,两县治相距太近,不合常理。现暂定梁大同元年置县时治于今上海市松江县小昆山,而隋朝复置昆山县时,已无信义县,其治所当已在今江苏昆山市。又:如果唐天宝十载置华亭县时才迁治,在常理上亦解释不通。因华亭县治离小昆山很近,一般不会在一个县治旁建一个新县治,而将原县迁治他处。隋唐时,昆山县已治今治,天宝十载析昆山县边地设一新县,较合常理。
《读史方舆纪要》卷24《江南六》:“昆山,在县治西北隅,广袤三里,高七十丈,山之右曰马鞍峰,孤峰特秀,称一邑之胜。志云:山本名马鞍山,唐天宝中移县治于山之阳,因改名曰昆山。上有浮图。”(北京,中华书局,2册,1112页)今江苏昆山县治仍有昆山(马鞍山),是隋唐至宋皆未迁治。
⑶明·宋廉等:《元史》卷62《地理五》:“昆山州,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5册,1494页)
明·卢熊撰:洪武《苏州府志》卷1《沿革》:“元元贞二年以户口计,例升为中州。”(明洪武十二年修,抄本,5页)
⑷唐·魏徵:《隋书》卷31《地理下》:“大业初复曰吴州。”(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3册,877页)
《太平寰宇记》卷91《江南东道三》:“炀帝初复曰吴州,寻改为吴郡。”(金陵书局刊本,2页)
因无确切时间记载,暂定为大业元年(605)。
⑸唐·魏徵:《隋书》卷3《炀帝本纪上》:三年四月“壬辰,改州为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1册,67页)
⑹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苏州上,隋吴郡,隋末陷贼。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苏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586页)苏州领有昆山县。
⑺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天宝元年,改为吴郡。”(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586页)
⑻《太平寰宇记》卷91《江南东道三》:“乾元元年,复为苏州。”(金陵书局刊本,2页)
⑼元·脱脱:《宋史》卷88《地理四》:“本苏州,政和三年,升为府。”(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2174页)平江府领有昆山县。
⑽明·宋廉等:《元史》卷62《地理五》:“平江路,上。……宋为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平江路。户四十六万六千一百五十八,口二百四十三万三千七百。领司一、县二、州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5册,1493页)平江路领有昆山州,即昆山县。
⑾明·宋廉等:《元史》卷62《地理五》:“昆山州,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5册,14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