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海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海盐县 (simplified Chinese)
Haiy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27 to 340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62258 E 121.1427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海盐县(127—340年)治所
东汉永建二年(127年)移海盐县治于今浙江平湖市东南益山旁。①永建四年(129年)分会稽郡置吴郡,海盐县属吴郡。三国吴、西晋因之。②东晋咸康七年(341年)移县治于马嗥城(今浙江海盐县东南三百步)。③
①谭其骧《海盐县的建置沿革、县治迁移和辖境变迁》:“《水经·沔水注》:‘汉安帝时武原之地又沦为湖,今之当湖也。后乃移此。’‘安帝’乃顺帝之误。《方舆纪要》引《吴地记》作顺帝永建二年,当是。……上引《水经·沔水注》‘后乃移此’之‘此’,当指东汉永建以后治所。《元和郡县志》亦谓‘海盐本秦县,汉因之。其后县城陷为柘湖,移治武原乡;后又陷为当湖,移置山旁’。不言何山。《舆地纪胜》‘故邑山在海盐东北三十五里。《舆地记》云,山下有城,汉安帝二十年(此纪年亦误)海盐沦陷为湖,移于山旁。’《清统志》引《旧志》:‘故邑城在故邑山下,后汉永建二年移县治于此。’《纪要》:‘故邑城在平湖县东南三十七里故邑山下。顺帝时海盐沦没为湖,移治于此。后复徙马嗥城,以此尝为邑治,故曰故邑。’盖县治移此时山本无名,其后县治又他移,遂呼此故县治故邑城,城旁之山为故邑山也。故邑城、故邑山之名皆起于晋咸康移治之后,惟县今所记载则始於《纪胜》。故邑山疑即今地图上之益山;故邑省称邑,又讹邑为益也。《清统志》故邑山在平湖县东南二十七里,与益山道里略符。二十七《纪要》作三十七,‘三’殆‘二’之字误。”(《长水集续编》,280—28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益山见《浙江省地图册》第15幅(地图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②《后汉书》卷6《顺帝纪》:永建四年,“是岁,分会稽为吴郡。”(第2册,257页)《后汉书》志第22《郡国志四》:吴郡领海盐县。(12册,3489页)清吴增仅撰、杨守敬补正《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郡领海盐县。(《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2938页)清洪亮吉撰、谢钟英补正《补三国疆域志补注》吴郡领海盐县。(《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3124页)《晋书》卷15《地理志下》:吴郡领海盐县。(第2册,461页)谭其骧《海盐县的建置沿革、县治迁移和辖境变迁》:“东汉永建四年分会稽郡,以浙江西为吴郡,东为会稽郡,见《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水经·渐江水注》、《元和郡县志》。《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吴郡皆领有海盐县。”(《长水集续编》,275—27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③《水经》卷29《沔水注》:“谷水之右有马睾城,故司盐都尉城。”会贞按:“《舆地纪胜》,马嗥城在海盐县东南三百步。即今海盐县东南。”(《水经注疏》本,下册,2449页)谭其骧《海盐县的建置沿革、县治迁移和辖境变迁》:“马嗥城之名始见《《水经·沔水注》,但但云此城乃“故司盐都尉城”;《纪胜》但云“马嗥城在海盐县东南三百步”,皆不及尝为海盐县治。《纪要》始云“吴王濞于此置司盐校尉,晋咸康七年,移县治此”。殆本于旧志。《清统志》引《旧志》又引《府志》作晋咸宁间自故邑徙治于马嗥。按晋咸宁间江东犹在孙吴统治下,晋不得有所措置,宁字应为康字之误。”(《长水集续编》,28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三百步可不不计,宋时海盐县治即今浙江海盐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