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中立府 (traditional Chinese)

中立府 (simplified Chinese)

Zhongli Fu (Pinyin)

type: f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1373 to 137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90163 E 117.6402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南京 Nanjing from 1373 to 1373
sub 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江淮行省(1281--1281年)界线

一称扬州行省(1)。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以江西行省江州路来属(2),约同年省治由杭州路回治扬州路(3)(今江苏扬州市)。又升建康路溧阳县为路(4),领扬州、杭州、真州、滁州、泰州、通州、淮安、高邮、庐州、和州、无为、安庆、蕲州、黄州、常州、湖州、嘉兴、平江、镇江、建德、江阴、庆元、衢州、婺州、绍兴、温州、台州、处州、宁国、徽州、饶州、建康、溧阳、太平、池州、信州、广德、南康等路及六安军和安丰、临濠、松江诸府(5)。至元十八年(1281年)临淮府五河县割属泗州,江淮行中书省辖境局部缩小。十九年(1282年)又析饶州路入隆兴省(6)。

注:
(1)《元史》卷59《地理志二》:扬州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414页。)江淮行省治扬州,史屡见扬州行省,如卷10《世祖纪七》至元十五年七月、十六年二月“敕扬州、湖南、赣州、泉州四省。”卷11《世祖纪八》至元十八年“于扬州”等四省。(1册,203、209、235页)卷99《兵志二》:“十五年三月,分扬州行省兵,于隆兴府初置行省。”(8册,2540页。)故扬州行省即江淮行省。
(2)《元史》卷62《地理志五》: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江州路“元至元十二年,置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改为江西大都督府,隶扬州行省。十四年,罢都督府,升江州路,隶龙兴行都元帅府。后置行中书省,江州直隶焉。十六年,隶黄、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复隶行省。”(1511-2页。)按:至元十二年置淮西宣抚司于蕲州,蕲、黄、光州属蕲黄宣慰司,(1406、1410页),其地均在淮河以南,当属江淮行省。据上,十六至二十一年间江州路亦属江淮行省,二十二年始复隶江西行省。
(3)《元史》卷9《世祖纪六》:至元十五年十一月“行中书省自扬州移治杭州。”卷12《世祖纪十》:至元二十一年二月“徙江淮行省于杭州。”(2册,265页。)卷91《百官志七》: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8册,2306页。)据上,至元十五年十一月移治杭州后,曾仍治扬州,所以二十一年二月又有迁治杭州的记载,但不知何年回治扬州?按卷10《世祖纪七》:至元十六年二月,敕扬州等四省造战船;四月,诏谕扬州行中书省。(209、211页。)均称扬州,则似至元十五年十一月行中书省自扬州移治杭州后,旋仍治扬州,或为时甚短,故《百官志》不载此事,今姑作次年即回治扬州。
(4)《元史》卷62《地理志五》:集庆路溧阳州“唐以来并为县,元至元十六年,升为溧阳路。二十七年,复降为县,后复升为州。”(1502页)卷10《世祖纪七》:至元十六年“升溧阳州为路。”(209页。)
(5)《元史》卷59《地理志二》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淮东道宣慰使司、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下及蕲州路、黄州路、光州;卷62《地理志五》: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江州路、南康路。(1410-7、1406、1491-1503、1511-2页。)又《地理志》淮安路下云,至元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兼领海宁等四郡;海宁州下云,至元十五年,升海州为路,复改为海宁府,未几降为州,隶淮安路。按:卷17《世祖纪十四》:至元二十九年闰六月,以海宁改隶淮安路。(2册,364页。)郡一般为府的通称,则二十年时海宁尚为府。南宋海州属山东西路,则约此年改隶淮安府路,二十九年始正式属淮安路。
(6)《元史》卷12《世祖纪九》:至元十九年十一月“以袁州、饶州、兴国军复隶隆兴省。(248页。)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