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房陵县 (traditional Chinese)

房州 (simplified Chinese)

Fang Zhou (Pinyin)

type: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758 to 112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05897 E 110.72715 (geo data source: )
no parents
sub 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房州(758年——1127年)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房陵郡置。治房陵县,(1)即今湖北省房县。(2)领有房陵、永清、竹山、上庸县。(3)属山南东道节度使,文德元年(888年)属忠义军节度使。天祐二年(905年)属武定军节度使,三年(906年)复隶山南东道节。(4)五代晋天福七年(942年)属武胜军节度使,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又属山南东道节度使。(5)北宋开宝元年(968年)仅领房陵(永清县废入)、竹山(上庸县废入)二县。(6)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属京西南路,七年(982年)属京西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京西南路。元丰三年(1080年)属京西路。八年(1085年)属京西南路。大观三年(1109年)属京西路。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又属京西南路。(7)二年(1128年)迁治竹山县。(8) 注: (1)《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山南东道》房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房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房州。”治房陵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47页)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郧阳府》房县房陵城:“今县治,……秦名房陵也。”(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401页)据牛汉平《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广省总表》,郧阳府房县即今湖北省房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132页)按:故治当即今治。 (3)《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山南东道》房州:领有房陵、永清、竹山、上庸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47页) (4)《新唐书》卷67《方镇表四》至德二载(757年):“升襄阳防御史为山南东道节度使,领襄、邓、隋、唐、安、均、房、金、商九州,治襄州。”文德元年(888年):“赐山南东道节度号忠义军节度。”又天祐二年(905年):“戎昭军节度增领均、房二州。是年,更戎昭军曰武定军。”三年(906年):“废武定军节度,复以均、房二州隶山南东道节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册,1870、1890、1894、1895页) (5)《新五代史》卷6《职方考三》五代梁、唐、晋、汉、周均有房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册,717页)《太平寰宇记》卷143《山南东道二》房州治房陵县。元领县四,今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6册,2783、2784页)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郧阳府》房县:唐贞观十年,房州治房陵县。“天宝初,亦曰房陵郡。乾元元年初,复曰房州。五代因之。”(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400页)按:当作五代时治所及所领县不改。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邓州:后梁开平三年五月,析山南东道置宣化军节度使。后改名威胜军、武胜军。“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九月,以均、房来属。至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复割均、房二州隶襄州节度。”又襄州:“后汉天福十二年六月,复以为山南东道节度。唐末领唐、邓、复、郢、随、襄、均、房等州。”(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07、108、98页)当作五代晋天福七年(942年)属武胜军节度使,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又属山南东道节度使。 (6)《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西南路》房州治房陵县。领房陵、竹山二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3、2114页)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86《京西南路•房州》房陵县:“《国朝会要》云:开宝初省永清县入焉。”竹山县下曰:“《国朝会要》云:开宝初省上庸县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3册,2775、2776页)按:姑作北宋开宝元年(968年)永清县废入房陵县,上庸县废入竹山县。而《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西南路》房州下曰:“开宝中废上庸、永清二县。”(7册,2113页)与之不同。 (7)《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西南路有房州(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3页)张家驹《宋代分路考》二《至道以前诸路沿革》甲《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二十一路》:其时有京西南路。乙《太平兴国七年十九路》:“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因西川路东西及京西南北路之合并,故才得十九路。”三《自咸平至元丰诸路之变革》己《熙宁五年(1072年)二十一路》下曰:“京西路分为南北路。”四《元丰至北宋末叶》甲《元丰元年十八路》元丰三年(1080年)有京西路。丁《元丰八年(1085年)二十三路》有京西南路、京西北路。庚《大观元年二十路》谓三年(1109年)十九路有京西路。五《南渡以后之分路》甲《南渡初年(建炎元年即1127年)十六路》有京西南路。(《禹贡》半月刊,1937年,第4卷,第1期,32、33、34、38、39、40、41、42页)当作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属京西南路,七年(982年)属京西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京西南路。元丰三年(1080年)属京西路,八年(1085年)属京西南路。大观三年(1109年)属京西路。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