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端氏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端氏县 (simplified Chinese)
Duanshi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86 to 44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75734 E 112.36669 (geo data source: 0)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端氏县(前286~445年)治所(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泰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置,属河东郡①。治所在今沁水县西城村②。西汉、东汉因之③。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属平阳郡,西晋因之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省⑤。
注:
①《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昭襄王“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
(中华书局P212,1959年)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
(中华书局P1801,1959年)
按:泰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魏国在被迫献出安邑。秦国迁走原居民,招募秦国移民,并以赦免罪犯移居河东。马非百《秦集史?郡县志下》认为“河东之置郡,当即在是年。”“端氏”为战国故邑,《汉书?地理志》载为河东郡二十四县之一,故此定为秦县,其置县年代当与河东郡同年所置,即前286年。
②《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四?河东道五?泽州
端氏县: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史記》赵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肃侯元年复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汉以为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即汉理。晋属平阳郡。后魏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自故城移于今理。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泽州府
端氏故城,“在沁水县东北。战国晋邑。《史記?赵世家》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汉置端氏县。《魏书?地形志》安平郡端氏县,二汉属河东郡,晋属平阳郡,后来属。太平真君七年省。大和二十年复置。《寰宇记》端氏故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即汉理。隋开皇三年自故城移於今理,即后魏文帝置安平郡城。《元史?地理志》至元三年省端氏入沁水。县志端氏聚即三家迁晋君处,在县东四十五里。又端氏镇即隋时端氏县治,在今县东北六十里,唐宋皆因之,明初有巡司,今遗址犹存。其北三十五里,则汉时县治也。”
《明一统志》卷二十一?泽州
端氏城:在沁水县东九十里。《史記》赵韩魏三家分晋,封晋君之子于端氏。汉为县,属河东郡。唐初尝徙泽州治此。
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
端氏“今沁水县东北六十里。汉置,属河东郡。晋属平阳。后魏属安平郡。太平真君七年省,太和二十年复。《寰宇记》:故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隋开皇三年移于今理。《元和志》:开皇三年属泽州。
(《二十五史补编》第四册P4810。中华书局,1998年。)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九河北上
建州端氏县“按《读史方舆纪要》谓唐端氏县故城在沁水县东九十里,《寰宇记》谓汉县在今县西北三十里,是北周之端氏县,在今沁水县东北六十里也。”
(中华书局P822,1980年。)
③《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河东郡,秦置。县二十四:安邑,大阳,……端氏。
《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一》
河东郡。秦置,二十城:安邑,杨,平阳侯国,……端氏。
④《三国志》卷四《三少帝纪》
正始“八年春二月朔,日有蚀之。夏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
(中华书局P122,1959年)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平阳郡故属河东,魏分立。统县十二:平阳,杨,端氏韩、魏、赵既为诸侯,以端氏封晋君也。
(中华书局P416,1974年)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州郡九
汉时为郡国二十四,县三百七十三。河东郡二十四县:安邑、大阳、猗氏、……濩泽、端氏 临汾 ……。
晋时为郡国二十九,县一百九十五。
平阳郡十二县:平阳、杨、端氏、永安……
(《文献通考》卷三百十六?舆地考二记载与上同)
⑤《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建州
安平郡,领县二:端氏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属。真君七年省,太和二十年复。
(中华书局P2482,1974年。)
徐文范《东晋南北朝舆地表》
魏太平真君七年。省端氏县。
(《二十五史补编》第五册P6798,中华书局,1998年。)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泽州府
沁水县,“战国赵端氏邑。汉置端氏县,属河东郡,后汉因之。晋属平阳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省,太和二十年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