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武鄉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武乡县 (simplified Chinese)

Wuxiang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706 to 126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82682 E 112.9162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潞州 Lu Zhou from 706 to 741
潞州 Lu Zhou from 706 to 757
潞州 Lu Zhou from 742 to 976
潞州 Lu Zhou from 758 to 976
威盛军 Weisheng Jun from 977 to 1127
沁州 Qin Zhou from 1128 to 1265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武乡县(706~1265年)治所(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唐神龙二年(706年),改乡县为武乡县,仍属潞州○1。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属威胜军②。金天会七年(1128年),属沁州③。元至三年(1266年)省入铜鞮④。 注: ①《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地理二?潞州大都督府 武乡,“神龙年,去“武”字,复为乡县。后又加“武”字。” (中华书局P1478,1975年) 《新唐书》卷三九《志》第二九?地理三?潞州上党郡,大都督府 武乡。“中。本乡,武后更名武乡,神龙元年复故名,寻又曰武乡。” (中华书局P1008,1975年)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沁州 乡县故城。“即今武乡县治。晋武乡县在今辽州榆社县界。北魏移于今治,改曰乡县。隋及唐初俱因之。武后时为武乡,神龙时为乡县,后复为武乡。 雍正《山西通志》卷五《沿革》三?沁州 武乡县,“唐武德初属韩州,州废属潞州。则天时复加武字,神龙年去武字为乡县,后又加武字。 按:武乡与乡县互改,史志只记载神龙元年改武乡为乡县,而乡县在什么时间复改为武乡县,只言“后”、“寻”等,因此暂确定为神龙二年。 ②《太平寰宇记》卷五十?河东道十一?威胜军 理铜鞮县,本潞州铜鞮县地。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四月于此建军,仍割铜鞮、武乡二县来属。至太平兴国六年又割废沁州之沁源县以隶焉,领县三:铜鞮、武乡、沁源。 《元丰九域志》卷第四?河东路 同下州,威胜军。“太平兴国二年以潞州铜鞮县置军。治铜鞮县。” 另,中华书局校勘记云:冯校,《宋史?地理志》“二年”作“三年”,《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与此同,本志潞州下亦作“二年”,知《宋史》误。今按《皇宋十朝纲要》卷二、《宋会要?方域》六之七亦作“二年”,冯说是。 (中华书局P175、187,1984年) 《宋朝事实》卷十八?升降州县一 威胜军,太平兴国二年置,并沁州入焉。太平兴国二年,以潞州武乡县来属。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沁源县来属。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绵上县属大通监。宝元二年来属。 《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 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八   建炎三年。是秋,“金国枢密院分河间真定府为河北东、西路,平阳太原府为河东南、北路。……威胜军为沁州。”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宋纪》一百六?高宗   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金诏枢密院分河间、真定为河北东、西路,平阳、太原府为河东南、北路。” 改“威胜军为沁州”。 《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 沁州,中,刺史。锦山郡。宋威胜军,天会六年升为州。元光二年升为节镇,军曰义胜。县四、镇一:铜鞮、武乡、沁源、绵上。镇一,南关。 (中华书局P639,1975年) 按:威胜军改沁州,《金史》作“天会六年”,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等皆作“建炎三年”,今从“建炎三年”或“天会七年”。见威胜军条。 ④《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 晋宁路,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以地震改晋宁路。 沁州,下。唐初为沁州,又改阳城郡,又仍为沁州。宋置威胜军。金仍为沁州。元因之。领三县:铜鞮,“下。州治所。至元三年,省录事司、武乡县入焉。”沁源,“下。至元三年,省绵上县入焉。”武乡。“下。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后复立。”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