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銅鞮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铜鞮县 (simplified Chinese)
Tongdi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47 to 39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53371 E 112.83392 (geo data source: 95503)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铜鞮县(前247~395年)治所(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置,属上党郡①②。两汉、晋因之③。治所在今沁县古城村④。北魏皇始元年(396年)迁移于今沁县城南十里古城村⑤。
注:
①《春秋左氏传》?昭公
(二十八年)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
(中华书局第四册P1493,1981年)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秦庄襄王三年“王龁攻上党郡,初置太原郡。”
(中华书局P219,1959年)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始皇“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
按:铜鞮置县始于春秋时期,战国为同是邑,有货币“同是布”。《史记?周勃世家》中有“攻信军铜鞮,破之”的记载,据此定为秦县。其属上党郡的年代确定为秦将王龁改取上党的前247年。
③《汉书》卷二八上《志》第八上?地理上
上党郡,秦置,属并州。县十四:长子、屯留、余吾、铜鞮、沾、涅氏、襄垣、泫氏、高都、潞、陭氏、阳阿、谷远。
(中华书局1553,1962年)
《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
上党郡,秦置。十三城:
长子、屯留、铜鞮、沾、襄垣、壶关、泫氏、高都、潞、猗氏、阳阿侯国、 谷远。
(中华书局P3522,1962年)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上党郡,秦置。统县十:潞、屯留、壶关、长子、泫氏、高都、铜鞮、涅、襄垣、武乡。
(中华书局P428,1974年)
《文献通考》卷三百十六《舆地考二》?古冀州
汉时为郡国二十四,县三百七十三。上党郡十四县:长子、屯留、余吾、铜鞮、沽、涅氏、襄垣、壶关、泫氏、高都、潞、崎氏、阳阿、榖远。
晋时为郡国二十九县,一百九十五。上党郡十县:潞、屯留、 壶关、长子、泫氏、高都、铜鞮、涅、襄垣、乡。
④乾隆《沁州志》卷八《古迹》
古城,在州南五十里故县镇东十六里。其城名号及建废代年不可考而至今基址犹存者,俗呼为古城村。村农艺地,率以城门口、城壕、城角等立名,当即春秋时铜鞮城也。……去此城而东不四五里,即羊?大夫墓。旧志及山西通志以此城及故县镇城合而为一,非也。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39]P255)
按:铜鞮故治即今沁县古城村。雍正《山西通志》卷五十八《古迹》二云:铜鞮故县。“汉置县,今为虒亭驿,有南里、北里。《魏志》上党有铜鞮城。又汉《地理志》县有上虒亭、下虒聚。上虒亭为北里,下虒聚为南里。”非。
⑤《水经注疏》卷十?浊漳水
“铜鞮水又东,迳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
守敬按:两汉、魏、晋县属上党郡,后魏属乡郡。《地形志》,铜鞮有铜鞮城,则县已徙。故城在今沁州东南。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沁州
铜鞮故城,在州南。汉置铜鞮县,属上党郡。魏晋因之。后魏改属乡郡,《魏书地形志》乡郡铜鞮县有铜鞮城。《水经注》铜鞮故城在铜鞮水南山下,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華之邑,是后魏前尝移治也。
按:《水经注》、《大清一统志》并言,铜鞮县尝于北魏前徙治。《魏书?地形志》亦曰:乡郡铜鞮有铜鞮城。至于何时徙治,徙治哪里,史志均未有载。据《魏书?地形志》言:并州,“皇始元年平,仍置。”而其时上党郡治所亦多次迁徙,故将铜鞮县徙治时间亦定于北魏皇始元年(3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