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臨晉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临晋县 (simplified Chinese)
Linji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754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09781 E 110.55164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临晋县(754年~1911年)治所 编写者:王尚义 陈一风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改桑泉县为临晋县①,隶属河中郡,乾元元年属蒲州,三年属河中府②。宋、金如旧③。元至元三年(1266年)省虞乡县入临晋县④。明属平阳府⑤。清雍正八年(1730)复析置虞乡县⑥。民国元年(1912),废州府制,临晋县属山西省⑦。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⑧。
注:
①《元和郡县志》卷十四?河东道?河中府
临晋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猗氏县,于今理置桑泉县,因县东桑泉故城以为名也。天宝十三年改为临晋”。
《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河中府
临晋县,“隋分猗氏置桑泉县,武德三年分置温泉县,九年省温泉并入桑泉,天宝十三年改为临晋县”。
《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河中府
临晋县,“本桑泉,武德三年析置温泉县,九年省,天宝十三载更名”。
《明一统志》卷二十? 平阳府?蒲州
临晋县,“唐分置温泉县,寻省入桑泉。天宝中改临晋县,属河中府”。
②《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河东道?蒲州
“开元九年改为河中府……七月诏停,复为州……天宝元年改为河中郡,乾元元年复为蒲州,三年又改为河中府”。
③《元丰九域志》卷三?陜西路?永兴军路
河中府,“县七……河东、 临晋、猗氏……”。
《宋史》卷八十六?河中府
“次府河东郡……县七:河东、临晋、猗氏……”。
《钦定续通典》卷一百二十七?州郡?宋
河中府河东郡,“县七:河东、临晋、猗氏、虞乡、万泉、龙门、荣河”。
《钦定续通典》卷一百三十三?州郡?金
河中府,宋河东郡,“领县七:河东、荣河、虞乡、万泉、临晋、河津、猗氏”。
《金史》卷二十六?地理志?河中府
“县七:河东、荥河、虞乡、万泉、临晋、河津、猗氏”。
④《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
河中府,“领录事司及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荣河七县。至元三年,省虞郷入临晋,省万泉入猗氏”。
《明一统志》卷二十?平阳府?蒲州
临晋县,“唐分置温泉县,寻省入桑泉。天宝中改临晋县,属河中府。宋、金仍旧。元以虞乡县省入”。
《钦定续通典》卷一百三十四?州郡?元?河中府
“领录事司及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荣河七县,至元三年省虞乡入临晋”。
《山西通志》卷四?沿革
临晋县,“隋开皇十六年置桑泉县,隶河东郡。……唐武德三年析置温泉县,九年省,天宝十三年更名临晋,属河中府。五代、宋、金(同)。元至元三年省虞乡县入焉”。
⑤《钦定续通典》卷一百四十一?州郡?明?平阳府
“蒲州,领县五:临晋、荣河、猗氏、万泉、河津”。
《明会典》卷十七?户部?州县
平阳府,“领州六县二十九……蒲州:临晋县、荣河县、猗氏县、万泉县、河津县”。
《明一统志》卷二十?平阳府?蒲州
临晋县,“隋置桑泉县,属蒲州。义宁初蒲州徙治此。唐分置温泉县,寻省入桑泉。天宝中改临晋县,属河中府。宋、金仍旧。元以虞乡县省入。本朝因之”。
⑥《清史稿》卷六十?地理志?蒲州府
虞乡,“明沿元制,省入临晋。雍正八年复析置”。
《皇朝通典》卷九十一?州郡?蒲州府
虞乡县,“旧县元省入临晋,本朝雍正七年复置”。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三?舆地考?山西省
虞乡县,“在府东六十里,元省入临晋县,本朝雍正八年复置”。
《皇朝通志》卷二十四?地理略?疆域
虞乡县,“雍正七年设”。
《山西通志》卷四?沿革
临晋县,“元至元三年省虞乡县入焉。眀隶平阳府蒲州。国朝因之。雍正三年隶蒲州。六年州升府县仍隶焉。八年析置虞乡县”
虞乡县,“元至元三年省入临晋。眀为临晋县地。国朝雍正八年析临晋置虞郷县,隶蒲州府”。
《乾隆临晋县志》下篇?卷二?沿革篇
“元世祖省虞入临。国朝雍正八年复置虞乡”。中国地方志集成 山西府县志辑(65),P234。
按,临晋县析置虞乡县的时间,文献或云雍正八年,或云雍正七年。今暂定在雍正八年。
⑦国民政府内政部编《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序
“民国肇兴……废州府”。
(商务印书馆P3,1947年。)
⑧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九?河北上?汾阴郡
“《元和郡县志》:桑泉故城,在临晋县东十三里。临晋县,即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临晋镇”
(中华书局P782,1980年。)
按:桑泉县于开皇十三年改称临晋县,此后治所一直未改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