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白水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白水县 (simplified Chinese)
Baishui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470 to 54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14897 E 111.81263 (geo data source: 95257)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白水县(470年~549年)治所 编写者:王尚义 陈一风
北魏皇兴四年(470年)更垣县名为白水,并分置长平县,属邵郡①。治所仍在今县城东南25公里下亳城村②。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迁县治于今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③。
注:
①《隋书》卷三十?地理志?绛郡 垣县,“后魏置邵郡及白水县”。
《元和郡县志》卷七?河南道?陜州
垣县,“本汉县,属河东郡。后魏献文帝皇兴四年置邵郡及白水县”。
《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 王屋县,“六国属魏,汉为河东郡垣县地。后魏皇兴四年于此分置长平县,属邵州”。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十八?绛州 垣曲县,“汉置垣县,属河东郡。后汉、魏、晋因之。后魏皇兴四年改置白水县,兼置邵郡”。
《山西通志》卷五?沿革 垣曲县,“汉垣县地,属河东郡。魏晋仍旧。北魏皇兴四年置邵上郡。太和中并河内。孝昌中复析置白水县,领白水、清亷、苌平、西太平四县。旧志:置邵郡于阳壶城”。
按:关于垣县更名白水的时间据《元和郡县志》卷七记载是在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470年),《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十八从此说。而《山西通志》卷五则认为是在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525年—527年)。检《魏书》卷五十二?宋繇传:“(宋)超弟稚……景明二年拜白水县令”。景明是北魏宣武帝的年号(500年—503年)。另查《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在北魏只有垣县所在地被称为白水,所以《山西通志》卷五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②《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 “二年,城安邑、王垣”句《集解》徐广曰:“垣县有王屋山也。”《索隐》“按:纪年十四年城洛阳及安邑、王垣。徐广云‘垣县有王屋山,故曰王垣’”。《正义》:“《括地志》云故城汉垣县,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山西?垣曲县 垣曲城,“在县西北二十里,故魏邑也。一名王垣。……汉置垣县”。
按,自隋以后历代垣(曲)县治所均在今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故《括地志》与《读史方舆纪要》所云“汉垣县在县西北二十里”正是今县城东南25公里下亳城村。
另参《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山西分册)》政区图组?西汉,中国地图出版社P22-23, 2000年。
③《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七?絳州 垣县,“魏大统三年置邵州,移于今所”。
《山西通志》卷五沿革 垣曲县,“旧志西魏大统三年改邵州,徙今治”。
按,自隋以后历代垣(曲)县治所均在今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以上《太平寰宇记》与《山西通志》所云“今所”、“今治”即此处。
关于县治迁徙时间,上述材料均以为白水县治在西魏大统三年随邵州的设置而迁。考其来源,当与西魏大统三年西魏从北齐手中夺取邵郡有关。
《周书》卷三十四?杨檦传 “时弘农为东魏守,檦从太祖攻拔之。然自河以北犹附东魏,檦父猛先为邵郡白水令,檦与其豪右相知,请微行诣邵郡,奉兵以应朝廷。太祖许之。檦遂行,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密相应会者三千人,内外俱发,遂拔邵郡。擒郡守程保及令四人,并斩之”。
《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紀?髙祖武皇帝 “(大统三年)(杨)檦乃与土豪王覆怜等举兵,收邵郡守程保及县令四人,斩之”。
但是,以上两条文字中均未明言当年即在邵郡设置邵州并迁白水县治。其它文献也未找到西魏大统三年在邵郡设置邵州并迁白水县治的材料。又检《周书》卷三十四?杨檦传 “(大统)十六年……又于邵郡置邵州以(杨)檦为刺史率所部兵镇之”。《北史》卷六十九?杨檦传 “十六年,大军东讨,授大行台尚书,率义众先驱敌境,攻其四戍,拔之。时以齐军不出,乃追檦还。改封华阳县侯。又于邵郡置邵州,以檦为刺史,率所部兵镇之”。故在白水设置邵州并迁治所的最早时间暂以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