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廣武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广武县 (simplified Chinese)
Guangw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5 to 51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9.03431 E 112.89068 (geo data source: 95097)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广武县(25~515年)治所 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刘玄更始元年(23年),信桓县更名为广武县,属雁门郡①。治所仍在今代县古城村。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为雁门郡治。晋因之②。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治所迁移于上馆城,即今代县县城③。
注:
《汉书》卷二十八上《志》第八上?地理上?太原郡 广武,“句注、贾屋山在北。都尉治。莽曰信桓。”(中华书局P1552,1962年)
雍正《山西通志》卷五《沿革三》代州,“汉广武县地,隶太原郡。[《汉志》注:雁门郡,莽曰填狄,广武县都尉治,莽曰信桓]。”
按:据周明泰《后汉县邑省并表》云:“光武中兴,省并天下县邑。” 地皇四年(23年),更始兵入长安,王莽败亡。25年,刘秀即帝位,改元建武,东汉始此。故将广武复名的时间确定为建武元年,即公元25年。
《后汉书》卷一一三《志》第二三?郡国五 雁门郡,秦置。十四城:阴馆、繁畤、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平城、埒、马邑、卤城、广武、原平、彊阴。广武,“故属太原。有夏屋山。”(中华书局P3525,1962年)
周明泰《后汉县邑省并表》太原郡,“后汉十六城”,“前汉县二十一”。并省者五城:葰人,“前汉有后汉无”、汾陽“前汉有后汉无” 、原平“前汉有后汉无”、 上艾“前汉有后汉无”、广武“前汉有后汉无”。雁门郡,“后汉十四城”,“前汉县十四”。新并入者三城:卤城,“前汉属代郡”、广武“前汉属太原”、原平“前汉属太原”。(《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P2066~2067,1998年)
②《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山西二》?代州 雁门废县,“今州治。汉广武县地,属太原郡地,东汉改属雁门郡。三国魏黄初二年,徙雁门郡南度勾注,治广武县。隋开皇十八年,以太子广讳,改曰雁门。唐、宋因之。元废。宋白曰:后汉雁门郡理阴馆,今勾注山北下馆城是。魏文帝丕移雁门郡南度勾注,治广武县,今州西广武故城是。后魏明帝诩,又移置广武东古上馆城内,今州城是也。”(中华书局P1850,2005年。)
按:光绪《山西通志?府州厅县考》曰:代州“魏黄初元年,又徙雁门郡治广武。”今从顾氏说。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雁门郡,“秦置。”统县八:广武、崞、……葰人、繁畤、原平、马邑。
③《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河东道十?代州 代州:雁门郡,今理雁门县。“汉末匈奴侵边,其地荒废。魏文帝移雁门郡南度句注,置广武地,即今州西故城是也。晋如之,后魏之梁城、繁畤郡即于此。寻废之。明帝又移置广武东古上馆城内,即今府城是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山西二》?代州 广武城,“州西十五里。《图经》云:在勾注陉南口之南,秦县,属雁门郡。汉七年,韩王信与匈奴谋攻汉,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屯广武以南至晋阳。又高祖械娄敬于广武。即此也。《汉志》属太原郡,为北部都尉治。魏晋皆为雁门郡治。后魏徙县于上馆城,仍曰广武县,为雁门郡治,而废城亦曰古雁门城。”(中华书局P1850,2005年)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十四?代州 广武故城,“在州西十五里。汉置县,属太原郡。后汉属雁门郡。三国魏移郡来治。晋因之。北魏移郡县于古上馆城。隋开皇中避太子讳改为雁门县。《括地志》广武,古在雁门县之西南。《寰宇记》汉广武县城,今在郡西南。《续汉书》云:雁门郡本理阴馆,建安初立新兴郡于太原北界,后废。魏文帝移雁门郡南渡句注南,置广武城,即今代州西广武故城是也。后魏文帝又移置广武东古上馆城内,即今州城是也。”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九河北上?肆州 雁门郡,治广武。“旧置。《魏书地形志》雁门郡,秦置。光武建武十五年罢,二十七年复。天兴中,属司州。太和十八年,属肆州。《隋书地理志》雁门旧曰广武,置雁门郡,开皇初郡废。《寰宇记》:后汉末,其地荒废。魏文帝移雁门郡南度勾注置广城,即今代州西故城是也。晋如之。后魏明帝又移置广武东上馆城内,即今府城是也。”(中华书局P878,1980年。)
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府州厅县考》代州,“孝明帝复徙(雁门郡)治广武东古上馆城。”(中华书局P2582,1990年)
按:上馆城即今代县县城。史志只言广武县徙治在后魏明帝年间,而无确切纪年。故将其移治时间确定为魏孝明帝即位后的熙平元年(516年)。《大清一统志》云:“后魏文帝又移置广武东古上馆城内”,恐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