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廣武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广武县 (simplified Chinese)
Guangw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04 to 1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9.03431 E 112.89068 (geo data source: 95095)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广武县(前204~13年)治所 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西汉汉王三年(前204年)置,属太原郡①。治所在今代县古城村②。新天凤元年(14年),改名为信桓县③。
注:
①《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汉王)三年,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即绝河津,反为楚。汉王使郦生说豹,豹不听。汉王遣将军韩信击,大破之,虏豹。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东、太原、上党。” (中华书局P372,1959年)
《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 (汉王三年)九月,信等虏豹,传诣荥阳。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郡。
《汉书》卷二十八上《志》第八上?地理上 太原郡,“秦置。有盐官,在晋阳。属并州。”县二十一:晋阳、葰人、榆次、中都、兹氏、狼孟、邬、盂、平陶、汾阳、京陵、原平、祁、上艾、虑虒、阳邑、广武。(中华书局P1551~1552,1962年)
按:广武县名始见于《汉志》。《资治通鉴》卷第六《秦纪一》昭襄王五十三年(丁巳、前二四四)。第三节.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胡三省注:若唐之代州雁门郡惟崞、繁畤二县,汉雁门郡之旧县,其雁门县则汉太原郡之广武县也,五台则汉太原之虑虒县也。故确定广武县为汉县,以汉王三年(前204年)太原郡设置时作为广武县始置年代。
按:《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二》卷四十引《图经》云:广武城,“州西十五里。在勾注陉南口之南,秦县,属雁门郡。” 为其一说,今存疑以便稽考。
②《括地志辑校》卷二?代州 雁门县。广武故城在代州雁门县界。(中华书局P68,1980年)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河东道十?代州 代州:雁门郡,今理雁门县。“汉末匈奴侵边,其地荒废。魏文帝移雁门郡南度句注,置广武地,即今州西故城是也。晋如之,后魏之梁城、繁畤郡即于此。寻废之。明帝又移置广武东古上馆城内,即今府城是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山西二》?代州 广武城,“州西十五里。《图经》云:在勾注陉南口之南,秦县,属雁门郡。汉七年,韩王信与匈奴谋攻汉,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屯广武以南至晋阳。又高祖械娄敬于广武。即此也。《汉志》属太原郡,为北部都尉治。魏晋皆为雁门郡治。后魏徙县于上馆城,仍曰广武县,为雁门郡治,而废城亦曰古雁门城。”(中华书局P1850,2005年)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十四?代州 广武故城,“在州西十五里。汉置县,属太原郡。后汉属雁门郡。三国魏移郡来治。晋因之。北魏移郡县于古上馆城。隋开皇中避太子讳改为雁门县。《括地志》广武,古在雁门县之西南。《寰宇记》汉广武县城,今在郡西南。《续汉书》云:雁门郡本理阴馆,建安初立新兴郡于太原北界,后废。魏文帝移雁门郡南渡句注南,置广武城,即今代州西广武故城是也。后魏文帝又移置广武东古上馆城内,即今州城是也。”
万历《太原府志》卷二十四《古迹》广武故城,在代州西十五里。汉置县,属雁门郡。汉高祖械系娄敬于广武,即此。(山西人民出版社P394,1991年)
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五《府州厅县考》代州,“汉太原郡之广武[莽曰信桓]、葰人、原平、虑虒及代郡之卤城[莽曰鲁府]五县,兼得雁门之阴馆、楼烦二县地。太原都尉治广武,即今州西十五里之故城也。”(中华书局P2581,1990年)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忻州市?代县 广武县故城 [阳明堡镇古城村西约200米?战国-北魏?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宽约2000米。墙基宽约19米,顶宽约13米,残高3~4米。墙体夯筑,夯层厚约0.07~0.08。采集有战国泥质灰陶豆、盆和夹砂陶鬲;汉代的粗绳纹板瓦、筒瓦、瓦当和砖等残片。据光绪《代州志》载,初筑于战国,汉高祖三年始置广武县,北魏熙平年间(516-518年)迁于上馆城(今县城),原城遂废。(中国地图出版社P598,2006年。)
③《汉书》卷二十八上《志》第八上?地理上?太原郡 广武,“句注、贾屋山在北。都尉治。莽曰信桓。”(中华书局P1552,1962年)
雍正《山西通志》卷五《沿革三》代州,“汉广武县地,隶太原郡。[《汉志》注:雁门郡,莽曰填狄,广武县都尉治,莽曰信桓]。”
按:据《汉书?王莽传》载,天凤元年(14年),王莽依《周礼》频繁更改地名,以至“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故将广武县改置信桓县的时间确定为天凤元年(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