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建州 (traditional Chinese)
建州 (simplified Chinese)
Jian Zhou (Pinyin)
type:
州 州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620 to 62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59227 E 112.9532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唐 Tang from 620 to 623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建州(620~623年)治所和界线(编写者:王尚义、王杰瑜)
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建州,领丹川、晋城两县。武德六年(623年)废①。治丹川,即今晋城市泽州县高都村②。
注:
①《新唐书》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地理三
泽州高平郡,上。晋城,上。本丹川,武德元年置建州。三年析丹川置晋城以隶之。六年州废,隶盖州,徙盖州来治。
(中华书局P1008,1975年。)
《唐会要》卷七十?河东道
晋城县,“武德三年置建州。并置晋城县。六年。州废来属。”
(中华书局P1259,1956年。)
《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地理二
泽州上 隋长平郡。武德“六年,废建州,自高平移盖州治之。”
又晋城:武德“二年,于古高都城置晋城县,属建州。六年,废建州,县属盖州。”
(中华书局1478,1975年。)
《舆地广记》卷十八?河东路上?上泽州
紧晋城县,“本高都县。……大业初置长平郡,唐武德元年置建州,三年析丹川县置晋城,六年州废隶盖州,徙盖州来治。”
按:建州设置的年代,有“武德元年”、“武德三年”两说。今考《新唐书?地理三》载:唐武德元年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四县。而建州治也在丹川,丹川县同属两州,可能性不大。故确定为武德三年(620年)。
②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五《府州厅县考三》?泽州府
凤台县,“今府城即泰、汉上党高都故城也。其北魏高都及隋氏所改、唐初所移之丹川县,皆当在东城东三十五里之高都镇间。”
(中华书局P2254,1990年。)
建州(618~623年)界线
其时建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晋城市区、泽州县。建州的东界即今晋城市泽州县东与陵川县交界线上的王莽岭①。南界即今晋城市泽州县与河南省交界线上的碗城村②。西界即今晋城市泽州县西界的周村镇③。北界即今晋城市泽州县与高平市交界线上的界牌岭④。
注:
①东界:光绪《山西通志》巻二五《府州厅县考三》凤台县:“县境,东至陵川县界王莽岭七十里。”(中华书局第2255页,1990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晋城市区东界与阳城县交界线上亦有“王莽岭”,当是。
②南界:光绪《山西通志》巻二五《府州厅县考三》凤台县:“县境,南至河南怀庆河内县界碗子城九十里。”(中华书局第2255页,1990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晋城市区南与河南省交界线上亦有“碗城村”,当是。
③西界:光绪《山西通志》巻二五《府州厅县考三》凤台县:“县境,西至阳城县界周村镇四十里。”(中华书局第2255页,1990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晋城市区西界与阳城县交界线上亦有“周村镇”,当是。
④北界:光绪《山西通志》巻二五《府州厅县考三》凤台县:“县境,北至高平县界界牌岭五十里。”(中华书局第2255页,1990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晋城市区北,高平县南界上亦有“界牌岭”,当是。
按:1914年改凤台县为晋城县,1983年晋城县改设县级市,1985 年改为地级市,分为城、郊两区,1996年改郊区为泽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