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沁州 (traditional Chinese)

沁州 (simplified Chinese)

Qin Zhou (Pinyin)

type: zhou sub-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1369 to 1594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75743 E 112.69898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山西省 Shanxi Sheng from 1369 to 1594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沁州(1369~1594年)治所和界线(王尚义、王杰瑜编写) 明洪武二年(1369年),沁州直隶山西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山西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改属汾州府①。 注: ①《明史》卷四十一《志》第十七?地理二?山西 沁州,“元属晋宁路。”“洪武初,以州治铜鞮县省入。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仍直隶布政司。”领县二:沁源、武乡。 (中华书局P970,1974年) 按:铜鞮县省入沁州年代均载为“洪武初”,据史载,洪武元年十二月,徐达方平定山西,其省入年代应为“二年”,与改沁州直隶州同年。 《明神宗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五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巡抚山西魏允贞奏改汾州为府,另立附郭县为汾阳县。……今议割永宁州宁乡县、临县与平阳府之灵石县及沁州并沁源、武乡县益之,俱隶分守冀南道。……上允之。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三?山西五 沁州:金复曰沁州[元光二年,升为义胜军节度]。元隶平阳路。明初,以州治铜县省入。洪武九年,直隶山西布政司,领县二。今仍曰沁州。 (中华书局P1980,1983年) 《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舆地考》?古冀州下 元。沁州,仍金旧。领县三铜鞮沁源武乡。皆仍金旧金旧有绵上县,至元十年省入沁源。 明。沁州,元隶晋宁路。洪武初以州治铜鞮县省入,九年直隶布政司。领县二:沁源武乡,皆仍元旧。 《清史稿》卷六十《志》三十五?地理七 山西沁州直隶州:冲,繁。隶冀宁道。领县二:沁源,简。武乡,简。镇二:盘龙、墨镫。驿二:权店、南关。 (中华书局P2028,1977年)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沁州 建置沿革:金天会六年复升军为沁州,属河东南路。元光二年,又升为义胜军节度。元曰沁州,属晋宁路。明洪武初省州治铜鞮县入州,九年直隶山西布政使司。万历二十四年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复旧,本朝因之。 雍正《山西通志》卷三《沿革》 沁州,“天会六年升沁州为中州,元光二年升为节镇军曰义胜,铜鞮县为倚,元隶晋宁路,铜鞮为下县。至元三年省录事司,武乡县入焉。明洪武初省铜鞮县入州,領县二。万历二十四年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仍隶山西布政司。国朝因之。 界线: 其时沁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长治市沁县、沁源县、武乡县。沁州的东界即今长治市武乡县东界的墨镫镇①。南界即今长治市沁县与屯留县交界线上的罗村②。西界即今长治市沁源县西界的柏子镇③。北界即今长治市武乡县西北与晋中市祁县交界线上的南关村④。 注: ①东界:光绪《山西通志》巻三《府州厅县图下》武乡县:东有“墨镫”村。(中华书局第270页,1990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武乡县东亦有“墨镫”镇,当是。 ②南界:成化《山西通志》卷二《疆域》?沁州:“南抵屯留县罗村。”(中华书局第37页,1998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沁县南,屯留县北界亦有“罗村”,当是。 ③西界:成化《山西通志》卷二《疆域》?沁源县:“西抵霍州柏子村。”(中华书局第37页,1998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沁源县西界有“柏子镇”,当是。 ④北界:光绪《山西通志》巻二五《府州厅县考三》武乡县:“县境,西北到权店驿七十里,到太原府祁县界南关北阴延一百二十里。”(中华书局第2290页,1990年。)1995年《山西省地图集》武乡县西北界亦有“南关”村,当是。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