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邵武路 (traditional Chinese)

邵武路 (simplified Chinese)

Shaowu Lu (Pinyin)

type: lu circuit
temporal span: from 1276 to 1367
spatial info: POLYGON point N 27.337690 E 0.0000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no parents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邵武路(1276-1367年)界线和治所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邵武军改置1。初属福建路;至元十五年(1278年),属福建行中书省,二十二年(1285年)改属江浙行省;大德元年(1297年)属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司;至正十六年(1356年)属福建行中书省,二十六年(1366年)改属行枢密院2。治所邵武县,即今福建省邵武市;领县四:邵武,光泽,泰宁,建宁3。辖境相当今福建省邵武市和光泽、泰宁、建宁诸县境域和明溪县沂州一带村落4。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邵武府5。
————————————————————
1,《元史》卷62·地理五·福建道宣慰使司·邵武路:“宋置邵武军。元至元十三年,为邵武路。”(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1506页)。
2,《元史》卷62·地理五·福建道宣慰使司·福州路:“唐为闽州,后改福州,又为长乐郡,又为威武军。宋为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为福州路。十八年,迁泉州行省于本州。十九年,复还泉州。二十年,仍迁本州。二十二年,并入杭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1503-1504页)。《嘉庆一统志》卷424·福建统部·建置沿革:“雍熙二年,改福建路。…至元十五年置行中书省,二十二年罢,属江浙行省。大德元年置福建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至正十六年复置行中书省,二十六年罢,《通志》改置行枢密院。寻为陈友定所据。”(《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54册)。
3,《元史》卷62·地理五·福建道宣慰使司·邵武路·县四:“邵武,倚郭;光泽;泰宁;建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1506页)。
4,元邵武路境域,即明、清邵武府境域,唯有泰宁县南部沂州一带村落,在成化七年割隶汀州府归化县,其余未见变化记载。
《明史》卷45·地理六·福建·邵武府·邵武县:东南有水口,东有挐口,南有同巡,东北有杨坊;光泽县:北有云际岭,西北有杉岭、杉关在其上、与江西南昌县接界,杉关东有大寺寨,西北(当为西南之误)有黄土关;泰宁县:西北有大杉岭;建宁县:北有百丈岭,西有里心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28页)。《嘉庆一统志》卷432·邵武府一:“邵武府,在福建省治西北六百七十里,东西距二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至延平府顺昌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江西建昌府新城县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延平府将乐县界一百十里,北至建宁府建阳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将乐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汀州府宁化县界三百四十里,东北至建阳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建昌府新城县界一百六十里。”关隘:“杉关,在光泽县西北七十里杉岭上。”“铁牛关,在光泽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大和山上。”“黄土隘,在邵武县西南一百二十里黄土岭。”“水口巡司,在邵武县东南一百六十里。”“朱口寨,在泰宁县东三十里。”(《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60册)。1943年《明溪县志》卷2·地理志·沿革:“明成化六年,当道以清流之明溪镇巡检司,去县遥远,民梗难治,为请于朝:割宁化之柳杨、下觉里,清流之归上、归下里,延平府沙县之沙阳里,将乐之兴善、中和里,置归化县。而邵武府泰宁之沂州一带村落,亦附于下觉里而并入归邑版图中。及成化八年,方始划拨完成。…民国二十九年,复奉命将县东之严前、吉口一带乡村划归新设之三元县管辖。此明邑沿革之大略情形也。”(台湾,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35号,39-40页)。
据此,并核对相关地名,元邵武路境域,相当今福建邵武市和光泽、泰宁、建宁诸县境域和明溪县沂州一带村落。
5,《明史》卷45·地理六·邵武府:“元邵武路,属福建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为府。”(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28页)。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