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真定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真定县 (simplified Chinese)
Zhend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620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8.10120 E 114.53077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真定县(公元23年-620)
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以思治县复名。⑴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东古城间。⑵为真定国治。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属常山郡。⑶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属常山国。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复属常山郡。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复属常山国。建安十一年(206年)复属常山郡。⑷三国魏因之。⑸西晋时为常山郡治。⑹十六国时期因之。⑺北魏属常山郡。⑻东魏、北齐因之。北周因之。⑼隋开皇三年(583年)为恒州治。⑽大业三年(607年)为恒山郡治。⑾大业九年(613年)属高阳郡。⑿义宁元年(617年)属恒山郡。⒀唐武德元年(618年)属恒州。⒁武德四年(621年)为恒州治,并迁治。⒂
⑴据《后汉书》卷11《刘玄刘盆子传》:更始即帝位,建元曰更始元年(23年),“是时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徧于天下”。(2册,469页)据此,姑作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旧郡名。
⑵嘉庆《清一统志》卷28《正定府二》:“东垣故城在正定县南。……旧志:东垣城,秦汉以来县皆治此,唐初移于今治。”(第10册,第1页)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2卷《建置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⑶《后汉书》卷20《郡国二》,北京,中华书局,第12册,第3433页。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9页。
⑷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9-90页。
⑸吴增仅撰、杨守敬补正:《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二十五史补编》本,第26页。
⑹按:《晋书?地理志》真定县为常山郡首县(第425页),当为郡治。具体时间存疑。
⑺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第4110页等。
⑻《魏书》卷106《地形志上》,第?册,第2462页。
⑼《隋书》卷30《地理中》,北京,中华书局,第3册,第856页。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下册,第992页。
⑽《隋书》卷29《地理上》,北京,中华书局,第3册,第807页。
⑾唐?魏徵:《隋书》卷3《炀帝本纪上》:大业三年四月“壬辰,改州为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1册,67页)
⑿唐?魏徵:《隋书》卷4《炀帝本纪下》:大业九年十月乙酉“可改博陵为高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1册,85页)
《元和郡县志》卷17《河北道二》,中华书局,第477页。
⒀《新唐书》卷39《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第1014页。
⒁《旧唐书》卷39《地理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502页。
⒂《旧唐书》卷39《地理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502页。
嘉庆《清一统志》卷28《正定府二》:“东垣故城在正定县南。……旧志:东垣城,秦汉以来县皆治此,唐初移于今治。”(第10册,第1页)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2卷《建置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按:真定县何时迁治,《元和志》、新旧唐志均无明确记载。因无具体时间,暂作唐武德四年(621年)为恒州治所时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