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平輿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平舆县 (simplified Chinese)

Pingyu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206 to 550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3.15550 E 114.56728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汝南郡 Runan Jun from -206 to 550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平舆县(公元前206—550年) 公元前206年,置平舆县,属汝南郡,为汝南郡治,治所在今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① 东汉、西晋因之。② 317年,汝南郡徙治上蔡县悬瓠城,平舆县降为属县。③ 北魏因之。④ 北齐550年,县废。⑤ 注: ①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为赏都尉。属豫州。……县三十七:平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 册,第1561页。)又,《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平舆故城,在汝阳县东南六十里,故沈国。战国时为楚邑。春秋文公三年,晋人伐沈,注,平舆县北有沈亭,又,定公四年,蔡灭沈,史记秦始皇二十一年,李信伐楚攻平舆,二十三年,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是也。汉置县,为汝南郡治。后汉、晋因之。东晋徙郡治悬瓠,而平舆为属县,后魏因之。水经注,汝水迳平舆县故城南,旧沈国也。北齐县废,隋大业初重置,仍属汝南郡。唐武德中,属豫州。贞观元年废。天授二年,重置。元和志,故城在汝南县东北六十里。”寰宇记,在今汝阳县东汝水南,今新蔡县西九十里,有故城,即隋县也。(《续修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②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为赏都尉。属豫州。户四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县三十七:平舆……”(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 册,第3424页。)《晋书》卷十四?志第四:“汝南郡,汉置。统县十五,户二万一千五百。平舆……”(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21页。) ③《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古悬瓠城,即今汝阳县治。本汉上蔡县地。晋时谓之悬瓠城,东晋移汝南郡治此。兴宁二年,燕李洪等攻汝南,败晋兵于悬瓠是也,为南北朝相争要地,屯兵置戍。”“悬瓠楼,在汝阳县城西北隅,今废。水经注,悬瓠城上西北隅,平南王肃起高台于小城,建层楼于隅河。下际水湄,降眺栗渚。”(《续修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魏书》卷一百六中:“豫州,刘义隆置司州,治悬瓠城。皇兴中改。”(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33页。)又,《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九:“汝阳县,郭下。本汉旧县也,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属汝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238页。)据以上两条,刘宋时期,上蔡县有很大可能性属于司州汝阳郡。此时,上蔡县悬瓠城已为汝南郡郡治所在。 ④ 《魏书》卷一百六中:“汝南郡,汉高帝置。领县八,户一万五千八百八十九,口三万七千六十一。上蔡,州、郡治,二汉、晋属,有武陵城。临汝,刘裕置,魏因之,有固城。平舆,二汉、晋属,有平舆城。安城,二汉、晋属。西平,二汉、晋属。瞿阳,二汉、晋为灈阳,属,后改。有瞿阳城。阳安,二汉、晋属。保城,刘骏置,魏因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33页。) ⑤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九:“平舆县,中,西至州六十二里。本汉平舆县地,属汝南郡。高齐废,隋大业二年重置。十三年陷王世充,置舆州,管平舆一县。武德中属蔡州。贞观元年废,天授二年重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239页。)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