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新蔡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新蔡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ncai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606 to 126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75126 E 114.9739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新蔡县(606—1262年)
隋大业二年(606年),汝北县改名新蔡县,改属蔡州。①治所在今河南省新蔡县。②
大业三年(607年),罢州为汝南郡,故改属汝南郡。③
唐武德四年(621年),罢郡置州,改属舒州。④
贞观元年(627年)州废,改属豫州。⑤同年,平舆县省入。⑥
宝应元年(762年),罢豫州,改置蔡州,故改属蔡州。⑦
五代及宋因之。⑧
金泰和八年(1208年),改属息州。⑨
元中统三年(1262年),息州废,新蔡县随同废。⑩
注:
① 《隋书》卷三十:“新蔡,齐置北新蔡郡,魏曰新蔡郡,东魏置蔡州。后齐废州置广宁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舒州及舒县、广宁县。仁寿元年改广宁曰汝北。大业初州废,改汝北曰新蔡。又后齐置永康县,后改名曰澺水,至是及舒县并废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 册,第839页。)据此,只知隋大业初年,废舒州,汝北县改名汝南郡。参考《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九:“汝阳县,郭下。本汉旧县也,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属汝阳郡。隋开皇二年罢郡,县属豫州。仁寿四年改豫州为溱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又移于今理,属蔡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238页。)《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九:“仁寿四年改为溱州,大业二年改蔡州,三年罢州为汝南郡。武德四年,复置豫州,宝应元年以避代宗庙讳,复改为蔡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237—238页。)又,《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九:“新蔡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旧县,古吕国也。汉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属新蔡郡。东魏孝静帝于置蔡州。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舒州,领广宁县,仁寿二年改县为汝北,大业二年改为新蔡县,属蔡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241—242页。)
②《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新蔡故城,今新蔡县治。”(《续修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③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九:“仁寿四年改为溱州,大业二年改蔡州,三年罢州为汝南郡。武德四年,复置豫州,宝应元年以避代宗庙讳,复改为蔡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237—238页。)
④ 《新唐书》卷三十八:“新蔡,中。武德四年以新蔡、褒信、舒城置舒州。贞观元年州废,省舒城入沈丘。”(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85页。)
⑤ 《新唐书》卷三十八:“新蔡,中。武德四年以新蔡、褒信、舒城置舒州。贞观元年州废,省舒城入沈丘。”(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85页。)又,《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九:“豫州,……仁寿四年改为溱州,大业二年改蔡州,三年罢州为汝南郡。武德四年,复置豫州,宝应元年以避代宗庙讳,复改为蔡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237—238页。)
⑥ 《新唐书》卷三十八:“蔡州,……汝南郡,平舆,中。王世充置舆州,武德七年州废。贞观元年省入新蔡,天授二年复置。”(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88页。)
⑦ 《新唐书》卷三十八:“新蔡,中。武德四年以新蔡、褒信、舒城置舒州。贞观元年州废,省舒城入沈丘。”(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85页。)又,《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九:“豫州,……仁寿四年改为溱州,大业二年改蔡州,三年罢州为汝南郡。武德四年,复置豫州,宝应元年以避代宗庙讳,复改为蔡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237—238页。)据此推知此时发生于宝应元年。
⑧ 《宋史》卷八十五:“蔡州,紧,汝南郡,淮康军节度。崇宁户九万八千五百二,口十八万五千一十三。贡绫。县十:汝阳,上。上蔡,上。新蔡,中。褒信,中。遂平,中。新息,中。确山,中,隋朗山县,大中祥符五年改。真阳,中。西平,中。平舆,中。”
⑨ 《金史》卷二十五:“息州,本新息县,泰和八年升为息州,以新息为倚郭,割真阳、褒信、新蔡隶焉,为蔡州支郡。户九千六百八十五。县四、镇一。新息。倚。镇一。王务。真阳,本隶蔡州,泰和八年来属,有淮水、汝水、石塘陂。褒信,本隶蔡州,泰和八年来属,有汝水、葛陂。新蔡,本隶蔡州,泰和八年来属,有汝水。”
⑩ 《元史》卷五十九:“息州,下。唐初为息州,后为新息县,隶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复置息州。旧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元中统三年,以李璮叛,废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以四县并入州。后复领二县:新蔡,下。真阳,下。”(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4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