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朗山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朗山县 (simplified Chinese)

Langshan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596 to 101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80767 E 114.01991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豫州 Yu Zhou from 596 to 603
溱州 Qin Zhou from 604 to 605
蔡州 Cai Zhou from 606 to 606
汝南郡 Runan Jun from 607 to 620
北朗州 Beilang Zhou from 621 to 626
豫州 Yu Zhou from 627 to 741
豫州 Yu Zhou from 742 to 761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朗山县(596—1012年)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安昌县改名朗山县,属豫州,①治所在今河南省确山县。② 隋仁寿四年(604年),豫州改为溱州,故改属溱州。 隋大业二年(606年),溱州改为蔡州,故改属蔡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罢州为汝南郡,故改属汝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罢汝南郡,改置北朗州,故改属北朗州。 唐贞观元年(627年),罢北朗州,改属豫州。③ 唐宝应元年(762年),罢豫州,改置蔡州,故改属蔡州。④ 唐贞元七年(791年),析汝阳、朗山、上蔡、吴房县各一部,置汝南县。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汝南县废,原朗山县所析之一部,省入朗山县。⑤ 五代因之。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名确山县。⑥ 注: ① 《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隋开皇三年,移于今理,属豫州。十六年,改为朗山县。《寰宇记》,故城,在今朗山县西南三十五里。”(《续修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又,《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九:“朗山县,上。东北至州九十一里。本汉安昌县地,属汝南郡。东汉省。后魏太平真君二年,于朗陵故城复置。隋开皇三年移于今理,属豫州,十六年改为朗山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239页。)又,《隋书》卷三〇:“朗山,旧曰安昌,置初安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又梁置陈州,后魏废,又齐置荆州,寻废。后周又置威州,后又废。”(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38页。)按,取开皇十六年(596年)说。 ② 《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隋开皇三年,移于今理,属豫州。十六年,改为朗山县。《寰宇记》,故城,在今朗山县西南三十五里。”(《续修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③ 《新唐书》卷三十八:“蔡州,汝南郡,紧。本豫州,宝应元年更名。……朗山,上。本隶北朗州,贞观元年隶蔡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89页。)《旧唐书》卷三十八:“蔡州,上,隋汝南郡。武德四年四月,平王世充,置豫州总管府,管豫、道、舆、息、舒五州。豫州领安阳、平舆、真阳、吴房、上蔡五县。七年,改为都督府,废舆、道、舒、息四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废平舆、新蔡二县,复以道州之郾城,息州之新息,朗州之朗山,舒州之褒信、新蔡五县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34页。)按,朗州、北朗州之名,暂未见其他史料佐证,姑作北朗州。朗山县属北朗州之年,故作唐武德四年,即一系列小州设置之年。其中,《新唐书》言“朗山,上。本隶北朗州,贞观元年隶蔡州。”当时尚无蔡州,为豫州,“隶蔡州”一说恐有误,故作隶豫州。 ④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九:“仁寿四年改为溱州,大业二年改蔡州,三年罢州为汝南郡。武德四年,复置豫州,宝应元年以避代宗庙讳,复改为蔡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237—238页。) ⑤ 《新唐书》卷三十八:“蔡州汝南郡,紧。本豫州,宝应元年更名。土贡:珉玉棋子,四窠、云花、龟甲、双距、溪鷘等绫。户八万七百六十一,口四十六万二百五。县十。汝阳,紧。贞元七年析汝阳、朗山、上蔡、吴房置汝南县,元和十三年省。……上蔡,紧。”(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88—989页。) ⑥ 《宋史》卷八十五:“蔡州,紧,汝南郡,淮康军节度。崇宁户九万八千五百二,口十八万五千一十三。贡绫。县十:汝阳,上。上蔡,上。新蔡,中。褒信,中。遂平,中。新息,中。确山,中,隋朗山县,大中祥符五年改。真阳,中。西平,中。平舆。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116页。)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