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平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平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Pingy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385 to 38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35077 E 113.88962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平阳县(385—389年)
东晋孝武帝385年,平春县改名平阳县,属义阳郡。①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北。②
东晋太元389年,移治仁顺城,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南四十里。③
注:
① 《宋书》卷三十六:“平阳,侯相,前汉无,后汉属江夏,曰平春,《晋太康地志》属义阳,晋孝武改。”(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04页。)又,《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平春故城,在信阳州西北。后汉建初四年,封子全为平春王,后为侯国,属江夏郡。晋太元中,避讳改曰平阳,寻移治仁顺城,而故城废。刘宋孝建中,仍析平阳,置平春县,属义阳郡。萧齐属南义阳郡。后魏废。《水经注》,淮水迳平春县故城南,汉章帝子全国也。”(《续修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可知,改名时间大体在东晋孝武帝太元中期,姑作太元十年(385年)。
② 《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平春故城,在信阳州西北。后汉建初四年,封子全为平春王,后为侯国,属江夏郡。晋太元中,避讳改曰平阳,寻移治仁顺城,而故城废。刘宋孝建中,仍析平阳置平春县,属义阳郡。萧齐属南义阳郡,后魏废。《水经注》,淮水迳平春县故城南,汉章帝子全国也。”(《续修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又,《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平春故城,在信阳州西北。后汉建初四年,封子全为平春王,后为侯国,属江夏郡。晋太元中,避讳改曰平阳,寻移治仁顺城,而故城废。刘宋孝建中,仍析平阳,置平春县,属义阳郡。萧齐属南义阳郡。后魏废。《水经注》,淮水迳平春县故城南,汉章帝子全国也。”(《续修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可知,改名时间大体在东晋孝武帝太元中期,姑作太元十年(385年)。
③ 《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义阳故城,在信阳州南四十里,亦曰仁顺城。东晋自石城移郡治此。《水经注》‘浉水迳仁顺城南,故义阳郡治是也。’初魏置义阳郡,治安昌,后省。晋初,又置义阳郡,治新野,后移徙不一。晋末始移治于仁顺城。刘宋由移置司州于此。齐因之。南朝诸王,多以义阳为封号。梁天监三年,入后魏,改置郢州。大通二年,仍入梁,改曰北司州。东魏武定七年,复入魏。北周改为永安郡。隋初郡废,复改平阳县曰义阳。唐为申州治。《旧唐志》,晋自石城徙居仁顺,即今州理也。宋避讳,始改曰信阳。《元志》,宋端平间,信阳军地荒,凡四十余年。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阳府,寻降为州。二十年,徙州治罗山县。而此城废。按,元以前信阳军治信阳县,即旧义阳县也。元改军为州,始别置罗山县,而移州治于罗山县故地,然犹领罗山、信阳二县。至明信阳州,则有罗山县,无信阳县,当是旧信阳并省入州矣。”(《续修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又,《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平春故城,在信阳州西北。后汉建初四年,封子全为平春王,后为侯国,属江夏郡。晋太元中,避讳改曰平阳,寻移治仁顺城,而故城废。刘宋孝建中,仍析平阳,置平春县,属义阳郡。萧齐属南义阳郡。后魏废。《水经注》,淮水迳平春县故城南,汉章帝子全国也。”(《续修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据此推断移治时间为晋太元年间,姑取中间时点3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