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北陝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北陕县 (simplified Chinese)

Beishan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534 to 55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79180 E 111.15139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恒农郡 Hengnong Jun from 534 to 557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北陕县 约534—557年 今河南三门峡市崖底乡西北陕县老城 约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改陕县为北陕,恒农郡治(1),北周明帝二年(558年)仍为陕县(2)。治今河南三门峡市崖底乡西北陕县老城(3)。 注: (1)《魏书》卷106《地形志中》:义州,兴和二年置;恒农郡,兴和中置,北郏,兴和中置。陕州,太和十一年置,治陕城,八年罢,天平初复,后陷;陕中,北陕,二汉、晋 曰陕,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88、2631页)同卷阳州,天平初置,寻陷,武定初复;金门郡,天平初置,领南陕。(2567-8页)张穆《延昌地形志目录》恒农郡,首县北陕。(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翻印)《元和郡县志》卷6《河南道二》:陕州,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置陕州,以显祖献文帝讳“弘”,改为恒农郡。陕县,后魏改为陕中县,西魏去“中”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155-6页)《太平寰宇记》卷6《陕州》:陕县,后魏初改为陕中县,属弘农不改,至太和中立郡于此。(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册,91-3页)按:《水经?河水注》作陕县、陕城,(《水经注》中多太和时事,下限约正光二年到四年,521-3年)未作北陕;《地形志》下限为东魏武定(543-550年)、西魏地永熙时薄籍(532-536年);有南陕,始可称北陕,《周书》卷2《文帝纪》大统三年(537年),西魏取陕州。(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1册,23页)参照《地形志》似东魏天平初,始有北、南陕之称,天平共四年,今作元年(534年)。 (2)《清嘉庆一统志》卷221《陕州二?古迹》:陕县废县,后魏太和中始为陕州治,后又改县曰北陕,隋初仍为陕县。(《四部丛刊续编》80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7《河南上》崤郡陕县,旧曰北陕,北周改焉。又引李僧元造像记,武定八年有原平、北陕二县令。(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574页)《周书》卷4《明帝纪》二年,弘农置陕州。(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1册,54页)北陕改陕县,《清统志》与王说不同,今以《周书》参照王说作此年改。惟武定为东魏纪年,时陕县恐在西魏境,李僧元造像记之北陕,或为侨县,录以存考。 (3)《清嘉庆一统志》卷221《陕州二?古迹》:陕县废县,今州治。(《四部丛刊续编》80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1913年改陕州为县,1957年以析县地设三门峡市,县驻市,1998年迁市西南县境大营镇温塘村。《河南省地名词典》陕县,秦置陕县(三门峡市西旧陕县)。(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390页)《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文物单位简解,三门峡市,陕州故城,崖底乡三里桥村西,明、清。城址西北濒临黄河,现存东南数段城墙,东、北、南门残迹尚可寻。据记载汉置陕县,北魏太和以后陕州治。五十年代中后期黄河水库考古队曾发现汉陕县城之夯城墙遗迹。(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343页)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下切》:旧陕县城是三门峡水库修建之前的河南省陕县城,旧陕县城在三门峡水库区域。陕县故城为秦汉时期的陕县治所,旧陕县城并不是陕县故城,陕县故城在旧陕县城之东。南边靠上村岭,北边紧濒黄河,加上附近溪涧形势和古代有关记载相符合,这里为秦汉陕县故城,应该是了无疑义的。(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河山集》二集,180页)按:史念海所云陕县故城、旧陕县城相连,可视作一城;《水经注》、《元和志》、《寰宇记》等均有关记载,不赘述。据上,陕县故址(包括旧陕县)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北崖底乡西北之陕县老城。(1999年中国地图出版社《河南省地图册》画在今陕县境,县东北陕县老城)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