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召陵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召陵县 (simplified Chinese)
Zhaol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24 to 21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3.60156 E 114.14843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召陵县 前224—219年 今河南郾城东偏南之召陵
约秦始王二十三年(前224年)置,属陈郡,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属汝南郡,十一年(前196年)属淮阳国(1),惠帝元年(194年)复属汝南郡(2),景帝二年(前155年)属汝南国,四年(前153年)复属汝南郡(3);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汝坟郡,更始元年(23年)仍属汝南郡(4)。东汉同(5)。约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作邵陵(6)。治今河南郾城东偏南之召陵(7)。
注:
(1)史念海《秦县考》作秦县。(《禹贡半月刊》,7卷6、7合期,1937年,294页)《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召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61-2页)谭其骧《秦郡新考》:“《陈涉世家》攻陈,陈守、令皆不在。按《始皇本纪》二十三年,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陈郡当置于是年。”《秦郡界址考》:郡境于《汉志》为淮阳国、汝南郡。《始皇纪》:二十三年,击荆,取陈以南平舆,虏荆王。陈为淮阳,平舆则汝南也。《西汉地理杂考》:高帝末年汉天子自有郡十五“自余所考,五年又有汝南,六年于汝南外又有淮阳,二郡至十一年始以畀淮阳。”(《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5、20、97页)凡秦县均作与郡同置。
(2)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惠帝元年除。《史记》卷8《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册,389页)、卷9《吕太后本纪》(397页)、卷17《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3册,811、813页)、《汉书》卷1《高帝纪》(1册,72页)、卷17《诸侯王表》(2册,405页)《高五王传》(7册,1989页)。淮阳国废后,汝南郡当已分置,或说文帝十二年分置汝南郡,谭说高帝五年已置汝南郡,后属淮阳国,惠帝元年至文帝十二年间,淮阳国几经置废,其间淮阳郡包含汝南郡于理不合,今作首次罢淮阳国后,汝南郡即已分置。
(3)《史记》卷17《汉兴以来诸侯年表》:汝南国。孝景前二年立,四年徙江都。(3册,839-42页)《汉书》卷14《诸侯王表》:江都易王非,三月甲寅,立为汝南王,二年迁江都。(2册,411页)同书卷53《江都易王非传》:孝景前二年立为汝南王,吴已破,徙王江都。(8册,2414页)
(4)《汉书》卷99中《王莽传中》:天凤元年,分三辅为六尉部,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官名悉改,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12册,4136~7页)今作此年改,王莽败亡复故。谭其骧《新莽职方考》:汝坟郡,汉汝南郡。《志》作汝汾,齐曰(齐召南《汉书官本考证》当是汝坟之讹。周曰(周寿昌《汉书注校补》)汝南古为汝坟地,于汾无涉,观下女阴莽曰汝坟可证。(卷二十一)(《长水集》,上册,56页)
(5)《后汉书志》20《郡国志二》汝南郡,召陵。(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24页)
(6)《三国志》卷16《魏志?郑浑传》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邵陵令。(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511页)《晋书》卷14《地理志上》豫州颍川郡,邵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21页)则三国魏“召”已作“邵”,今作曹魏起始之年改。
(7)《元和郡县志》卷9《河南道五》:蔡州郾城县,邵陵故城,在县东四十五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242页)《太平寰宇记》卷7《许州》郾城县召陵故城下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册,135页)嘉靖《许州志》卷8《杂述志?古迹》:许州,郾城县,召陵城,在城东三十五里。(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47册)
《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文物单位简解,郾城县,召陵故城,召陵乡召陵村四周,春秋、汉。现存内外二城,外城周围6公里呈正方形;内城位于外城西北隅。(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333页)《河南省地名词典》:郾城县,召陵寨,县东15公里,属召陵乡,汉晋召陵县治,寨内西北隅老寨为召陵古城遗。城关镇,唐开元十一年因大水徙治溵水北今城关镇。古城,城关镇西南2.5公里,汉至唐郾县、郾城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335、337页)历史上郾城县曾有徙移,故唐、宋与明代记载,里距稍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