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峽石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峡石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ashi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977 to 107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72435 E 111.46123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峡石县 977—1072年 治今河南陕县东南峡石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复自石壕移治(1),属陕州,熙宁六年(1073年)省入陕县(1)。治今河南陕县东南峡石(2)。
注:
(1)《宋会要辑稿?方域五》:陕州硖石县,乾德五年移治于右(石)壕镇,乃割河南永宁县之胡郭管隶焉。太平兴国二年徙今治,三年,自虢州来隶,熙宁六年废隶陕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8册,7402页)《宋史》卷87《地理志三》:永兴军路陕州陕,熙宁六年,省硖石县为石壕镇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45页)乾隆《陕州志》卷13《古迹》:城东七十里,唐天祐元年置,宋为石壕镇,今改硖石驿。按:或唐末已移治今硖石,乾德移石壕,太平兴国再徙今硖石,录以存考。《清嘉庆一统志》卷221《陕州二?古迹》:石壕镇,唐、五代时硖石为县,而石壕村已见杜诗,《宋志》合为一,恐误。(《四部丛刊续编》80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宋会要》乾德五年(967年)移石壕,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徙“今治”,“石壕”与“今县”显系二地,而“今县”应为今峡石,今或称北陕石。从《宋志》与《宋会要》之文字看,似同一来源,《宋志》或有混淆,《清统志》疑《宋志》误,有一定道理。按:石壕所在,清代以来,已不甚清楚,《清嘉庆一统志》卷221《陕州二?古迹》:石壕镇,州东南七十里;硖石驿,州东七十里;两者里距无差别。钱谦益注杜甫诗,对石壕所在亦不明确。(《钱注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上册,77页)今硖石东干壕(民国《陕县志》)、上世纪地图作甘豪(壕),今又作石壕,但《元丰九域志》陕州陕县,有石壕、干壕、故县三镇,(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上册,107页)则干壕、石壕并非一地。《寰宇记》安阳城,县西四十里;神雀台,在县东北四十五里石壕镇东路北;安阳城指南峡石(今南县村一带),“县西四十里”之“县”又指今硖石(北硖石);神雀台,在县东北四十五里石壕镇者,所云“县”显指南峡石;则石壕镇实确有其地。
(2)《宋会要辑稿?方域五》:陕州硖石县,乾德五年移治于右(石)壕镇。太平兴国二年徙今治。《宋史》卷87《地理志三》:永兴军路陕州陕,熙宁六年,省硖石县为石壕镇入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5载,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南)祀汾阴,往返路线都行经新安、渑池、陕石、陕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册,662-4页)如经今南县村、石门一带的南陕石,应经今县南之永宁(1914年改为洛宁),则宋真宗陕州、渑池间均路过的峡石,必即今峡石。《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文物单位简介,北硖石县故城,硖石乡硖石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地表城垣已不存。(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3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