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蓼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蓼县 (simplified Chinese)
Liao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20 to 41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37073 E 115.75157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蓼县 前120—419年 今河南固始东北史河西、灌河东汇流处
汉元狩三年(前120年)以侯国仍为县,属六安国,元凤元年(前80年)属安风国,更始元年(23年)仍属六安国(1)。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属庐江郡(2)。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属安丰郡,西晋同(3)。约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省(4)。治今河南固始东北史河西、灌河东汇流处(5)。
注:
(1)《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蓼夷侯孔聚。六年封,元朔三年免。(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2册,551页)卷28上《地理志上》:六安国,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莽曰安风;蓼。(6册,1638页)卷99中《王莽传中》:天凤元年,分颍川等为六队郡;官名悉改,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12册,4136~7页)今作此年改,王莽败复故。
(2)《后汉书志》22《郡国志四》庐江郡,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国,以其县属;蓼,侯国。(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87页)卷23《窦融传》:建武八年,下诏以安丰、阳泉、蓼、安风四县封(窦)融为安丰侯;永平十四年,封勋弟嘉(按:融孙)为安丰侯,奉融后。(3册, 806-8页)蓼,似属安丰侯国,安丰侯国属庐江郡,东汉一代蓼直属庐江郡,抑或属安丰侯国,其间关系待考。
(3)《晋书》卷14《地理志上》豫州,安丰郡,魏置;蓼。(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22页)《宋书》卷36《州郡志二》:安丰太守,魏文帝分庐江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76页)
(4)《元和郡县志》卷9《河南道五》:光州固始县,春秋时蓼国,楚并之,今县城是也。自东晋已后,蓼县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246页)《清嘉庆一统志》卷223《光州二?古迹》:蓼县故城,在今固始县东北。刘宋时省,梁复置,东魏改固始。(《四部丛刊续编》81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今作南朝宋永初元年省。
(5)《水经注疏》卷32《决水》:决水自(安丰)县西北流,迳蓼县故城东,又迳其北,世谓之史水,决水又西北,灌水注之;灌水东北迳蓼县故城西,而北注决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662-4页)决水(史水),今史河;灌水(淮水、浍水),今灌河。(《水经注通检今释》,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85页)嘉靖《固始县志》卷2《舆地志?古迹》:蓼城,邑东北。(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51册)《清嘉庆一统志》卷223《光州二?古迹》:蓼县故城,在固始县东北。县志,今有蓼城冈,在县东北七十里。(《四部丛刊续编》81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按:据《水经注》蓼县故址应在今河南固始东北史河西、灌河东汇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