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修武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修武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uw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56 to 61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23120 E 113.43484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修武县 556--613年 今河南修武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省南修武县入北修武县,改置为修武县并移治,属汲郡(1),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属修武郡(2),隋开皇三年(583年)属怀州,十六年(596年)属殷州,大业二年(606年)属河内郡,三年(607年)属怀州(3),十年(614年)移治永桥。治今河南修武(4)。
注:
(1)《魏书》卷106《地形志上》:司州汲郡,晋武帝置,治枋头;北修武,孝昌中分南修武置,治清阳城;南修武,二汉属河内,晋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58页)《隋书》卷30《地理志中》:河内郡,旧置怀州。修武,后魏置修武,后齐并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48页)《太平寰宇记》卷53《河北道二》:怀州修武县,东魏置西修武县,寻省。高齐天保七年自今获嘉县移修武于西修武故城;隋大业十年又移于永桥,即今武陟县,其城又空,复移于今县东北浊鹿故城;唐武德六年又移修武于废西修武故城,即今理。卷56《河北道五》:卫州新乡县,本汉汲县、获嘉二地,《汉书》武帝将幸缑氏,至汲县之新中乡,即此处也。隋开皇六年于两县地古新乐城中置新乡县,属卫州,取新中乡以为名。故获嘉城,在今县西南十里,古城存焉。高齐天保七年,移获嘉于今共城西北,此城遂废。共城县,高齐天保七年,省共县,仍移就获嘉县古城以处之,复为获嘉县焉。隋开皇四年,移获嘉县于修武故城。(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清嘉庆一统志》卷200《卫辉府二?古迹》:修武故城,后魏孝昌中,分置北修武于山阳,因名此为南修武。(《四部丛刊续编》73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0《河北下》:卫州修武郡修武,旧曰北修武,北齐又废南修武入焉。按《隋志》有修武县,即《魏书?地形志》之北修武也;有获嘉县,即《地形志》之南修武也。(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943-4页)按:《隋志》修武,后魏置修武,后齐并入;《寰宇记》修武,高齐天保七年自今获嘉县移修武于西修武故城;当即此年南修武并入北修武,去南、北之名为修武县,并移治。
(2)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0《河北下》:卫州修武郡,北周分汲郡置。(942页)按:《周书》卷6《武帝纪》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宣政元年(578年),分汲郡置卫州。(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1册,101、105页)修武郡当在灭北齐析汲郡置卫州时同置。
(3)《隋书》卷30《地理志中》:河内郡,旧置怀州。获嘉,后周置修武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殷州,大业初州废。修武,后魏置修武,后齐并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48页)按:隋地方行政实行二级制,开皇三年改郡为州,大业三年改州为郡。又《隋书》卷3《炀帝纪》:大业二年春正月丁卯“遣十使并省州县。”(1册,65页)大业初废殷州,当系此年调整行政区划时省。
(4)《太平寰宇记》卷53《河北道二》:怀州修武县,东魏置西修武县,寻省。高齐天保七年自今获嘉县移修武于西修武故城;隋大业十年又移于永桥,即今武陟县,其城又空,复移于今县东北浊鹿故城;唐武德六年又移修武于废西修武故城,即今理。民国《修武县志》卷1《舆地?沿革》:唐复置于隋故城,则知隋、唐皆在西修武城也。《寰宇记》云置于西修武故城,又云浊鹿城在今县东北二十三里。《寰宇记》编于宋人,正与现今县治合,嗣是未闻改易,是今县治即系西修武城。(《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487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册,56页)按:修武县,民国迄今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