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苑陵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苑陵县 (simplified Chinese)
Yuanl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60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46240 E 113.84438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苑陵县 23--605年 今河南新郑东北龙王乡苑陵故城
更始元年(23年)改左亭复为苑陵,属河南郡(1),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属河南尹(2),约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属荥阳郡,约十年(249年)复属河南尹,晋泰始二年(266)又属荥阳郡(3)。东晋(4)及十六国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并同(5),北魏不改,约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属广武郡(6),隋属郑州,开皇十六年(596年)属管州,约大业二年(606)并入新郑(7)。治今河南新郑东北苑陵故城(8)。
注:
(1)《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莽曰保忠信乡。苑陵,莽曰左亭。(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55-6页)同书卷99中《王莽传中》:天凤元年,分颍川等为六队郡;官名悉改,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12册,4136~7页)以亭名县者必于此年改。谭其骧《新莽职方考》:保忠信卿,汉河南郡,天凤元年,更郡名曰保忠信,置卿。《志》误卿为乡,或本《谷水注》亦误。(《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55页)《长安志》卷1《总叙》:王莽分三辅为六尉郡,“更始元年,三辅各复其旧。”(长安县志局,1930年,1册,2页)苑陵虽不属三辅,今县名亦参照此年复旧。
(2)《后汉书志》19《郡国志一》河南尹。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389页。
(3)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1作荥阳别立郡,领有苑陵。(《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23页。)《水经注疏》卷7《济水》:魏正始三年,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割河南郡,自巩、阙以东,创建荥阳郡,李胜字公昭为郡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上册,668-9页)《三国志》卷9《魏志?曹真传》裴松之引《魏略》李胜字公昭,骆谷之役,司马宣王不悦于胜,累迁荥阳太守、河南尹,为尹岁余,后为荆州刺史,未及之官而败。卷21《傅嘏传》:正始时,拜荥阳太守,不行。按:据本传骆谷之役发生在正始五年,九年,李胜为荆州刺史;十年,李胜处死。(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册,290、282、285页;3册,624页)又据《傅嘏传》三国魏正始时有荥阳郡,但《晋书》卷14《地理志上》司州荥阳郡,领有苑陵,说:泰始二年(266年)置荥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6页)则三国魏置后复废,癸丑诏书作正始三年置,据上十年可能郡废,晋又置郡,苑陵复属。
(4)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2:荥阳郡苑陵“《太平寰宇记》晋末省,今考刘裕置司州,尚有此县,则云晋末省,误也。”按:《晋书》卷44《华恒传》:“以讨王敦功封苑陵县侯。”(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263页)王敦之乱在明帝太宁二年(324年),已是东晋初年,《魏书?地形志》也不载晋省事。洪
(5)《十六国疆域志》卷1、2、3、4、12。(《二十五史补编》,3册,3606;4091、4102、4124、4139、4194页)。
(6)《魏书》卷106《地形志中》:广武郡,天平初分荥阳置,治中左城;苑陵,二汉属河南,晋属汝阳,天平初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36页)
(7)《隋书》卷30《地理志中》:荥阳郡“旧郑州。开皇十六年置管州,大业初复曰郑州。”新郑“大业初并宛陵县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35-6页)卷3《炀帝纪》:大业二年春正月丁卯“遣十使并省州县。”(1册,65页)当系此年省。
(8)《史记》卷44《魏世家》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宛陵故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八里,本郑旧县也。”《太平寰宇记》卷9《河南道九》:郑州新郑县,苑陵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汉县,晋末省,后魏于故城东北五里改置苑陵县,隋大业末省县。(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本)《水经注疏》卷22《渠水》:长明沟水“出苑陵县故城西北,县有二城,此则西城也。” 杨守敬疏:汉县,晋末省。后魏于故城东北五里改置苑陵县。在东北者为新城,此则西城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册,1906-7页)《河南省地名词典》:新郑县龙王,在城关镇东北14.5公里,村西北有苑陵故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37页)按:历史上新郑故址变化不大,今龙王乡苑陵故城与史载距离相合,当是。1994年新郑县撤县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