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浚州 (traditional Chinese)
浚州 (simplified Chinese)
Jun Zhou (Pinyin)
type:
州 州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1220 to 136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66838 E 114.5443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浚州 约1220--1368年 今河南浚县
约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年)省黎阳县入浚州,属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属大名路(1)。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大名府,二年(1369年)降为县(2)。治今河南浚县(3)。
注:
(1)《元史》卷1《太祖纪》:十五年,木华黎徇地至真定,武仙出降。东平严实籍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滑、浚等州来户来归。(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1册,20页)卷58《地理志》:真定路,元初置总管府,领中山府,滑、相、浚、卫等十一州,后割浚、滑隶大名。大名路浚州,元初隶真定,至元二年,隶大名。(5册,1356、1362页))正德《大名府志》卷1《疆域志?沿革》:浚县,元初以黎阳县省入,属真定路,后改属大名路。(《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3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6年)按:元初何时省县入浚州,无具体记载,据明《府志》元属真定路时已省,今作太祖十五年取浚州后省。
(2)《明史》卷40《地理志一》:大名府浚县,元浚州,洪武二年四月降为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899页)
(3)《水经注疏》卷10《河水》:过黎阳县南。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迳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为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王莽之黎蒸也。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作凭山为基,东阻于河。《元和郡县志》卷16《河北道一》:卫州黎阳县,大伾山,即黎山也。(462页)《宋史》卷93《河渠志》:政和五年,都水监言:大河就三山通流,正在通利之东,虑水溢为患,乞移军治于大伾山、居山之间。从之。(7册,2313页)正德《大名府志》卷1《疆域志?沿革》:浚县,宋天圣初,地陷为湖,迁治浮丘山,明洪武初移治于浮丘山下。《河南省地名词典》:大伾山,在浚县城关镇东南,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760米,高135米。浮丘山,在浚县城关镇西南,东望大伾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602页)《清嘉庆一统志》卷199《卫辉府一?山川》:浮丘山,在浚县西南隅,半在城内。凤凰山,在浚县东故河东岸,皆大伾支龙也;《宋河渠志》有居山、汶子二小山,即县志之紫金、凤凰也。同书卷200《卫辉府二?古迹》:黎阳故城,在浚县东北。按宋时郡治黎阳,即汉时故城也。政和五年,升安利军为州,是时浚州别治三山,而黎阳则仍旧治也。明初,复徙治于山东北平坡,即今治也。(《四部丛刊续编》73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按:大伾山在今浚县东郊,浮丘山在今县城南隅,金代黄河南徙以后,大伾山以东已成平地,上世纪70年代实地所见,山下麦浪滚滚,原山东二小山,因当地采石,已不可得见。据上,黎阳故址宋以前县在大伾山东北,宋以后黎阳(浚州、浚县)在浮丘山上,明迁浮丘山北平地,历代虽屡有迁移,但都在今浚县附近,可视作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