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胙城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胙城县 (simplified Chinese)
Zuoche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98 to 107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24676 E 114.35148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胙城县 598--1076年 今河南延津东北东北张杏庄附近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东燕为胙城,属滑州,大业二年(606年)属兖州,三年(607年)属东郡(1)。唐武德元年(618年)属滑州,二年(619年)胙州治,四年(621年)复属滑州,天宝元年(742年)属灵昌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滑州(2)。宋熙宁五年属开封府(3)。治今河南延津东北东北张杏庄附近(4)。约熙宁十年(1077年)西迁华里店,即今延津北胙城(5)。
注:
(1)《隋书》卷30《地理志中》:东郡,开皇九年置杞州,十六年改为滑州,大业二年为兖州。胙城,旧曰东燕,开皇十八年改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43页)《元和郡县志》卷8《河南道四》:滑州胙城县,其后慕容德居之,复号东燕县。隋开皇三年废东郡,以县属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览奏状,见东燕县名,曰:今天下一统,何东燕之有?遂改为胙城,属滑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197、200、216页)200页)《太平寰宇记》卷9《河南道九》滑州胙城下略同。(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
(2)《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滑州,隋东郡,武德元年,改为滑州。天宝元年,改为灵昌郡。乾元元年,复为滑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36页)《新唐书》卷38《地理志二》:滑州灵昌郡,本东郡,天宝元年更名;胙城,武德二年置胙州,并置南燕县。四年州废,省南燕,以胙城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986页)
(3)《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西北路滑州。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6页。
(4)明万历《卫辉府志》卷1《地里志?郡县沿革》:胙城县,汉始置南燕县,东汉改县曰燕,东晋慕容德据之号东燕县,隋始改为胙城县,宋熙宁间圯于河,徙县治于西三十五里华里店,即今县治。《古迹》:胙城县南燕城,在县东庞固社。即春秋南燕国,晋慕容德都于此,号东燕城,盖再筑也。今废。(《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34册,中国书店,1992年,568、580页)《清世宗实录一》卷55: 雍正五年闰三月,以胙城县并入延津县。(《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7册,336页)《清嘉庆一统志》卷200《卫辉府二?古迹》:南燕故城,在延津县北故胙城东。《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置胙州,并置南燕。四年州废,省南燕。县志,故址在(延津)县东三十里。俗呼为城上。(《四部丛刊续编》73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延津县:张杏庄城址,王楼乡张杏庄村东,夯土城墙全掩于地下,传此为十六国南燕都城。(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261页)《河南省地名词典》:延津县,秦置燕县,治所在今城关镇东大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235页)按:张杏庄在城关东北约15公里,大城在其北,东南约1.5公里处又有大庞固、小庞固村,与《卫辉府志》、《清统志》记载均相合。据上,宋熙宁前燕县、东燕、胙城县治同为一地。
(5)明万历《卫辉府志》卷1《地里志?郡县沿革》:胙城县,隋始改为胙城县,宋熙宁间圯于河,徙县治于西三十五里华里店,即今县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3熙宁十年七月:是月河复溢卫州王供,溢怀州黄、沁,溢卫州上、下埽,溢滑州韩村,遂大决澶州曹村。卷284熙宁十年八月:赐胙城县韩村决河役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册,2677-8页)据上,熙宁十年黄河决口,波及胙城县韩村,韩城今仍有其名,在延津胙城东北。宋熙宁共十年,此年前未见胙城河决记载,则《府志》宋熙宁间圯于河,当在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