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朝歌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朝歌县 (simplified Chinese)
Chaoge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35 to 60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60871 E 114.29176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朝歌县 535--605年 今河南浚县西南卫贤
约东魏天平二年(535年)移治,属汲郡(1),隋开皇三年(583年)为卫州治,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卫县(2)。治今河南浚县西南卫贤(3)。
注:
(1)《太平寰宇记》卷56《河北道五》:卫州卫县,隋开皇三年罢(汲)郡,县属卫州,大业二年改朝歌为卫县,仍置汲郡于县治。朝歌故城,在今县西二十二里,纣之所都,汉以为县,后魏移朝歌于今卫县东一里,此城遂废。(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9:卫辉府淇县,元魏移朝歌于卫县,此城遂废。(复旦大学藏本)《魏书》卷106《地形志上》:司州汲郡,晋武帝置,治枋头;朝歌,二汉属河内,晋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58页)卷79《成淹传》载,高祖行幸,王肃、成淹随从,到朝歌,王肃问此是何城,淹言“纣都朝歌城。(5册,1753页)参照卷7《高祖纪》时在太和十七或十九年(493-5年)间,(1册,173-9页)可见当时朝歌仍在朝歌城,未迁治。又《地形志》林虑郡临淇,天平初分朝歌、林虑、共县置;魏德,天平二年分朝歌置 ;则天平年间,析朝歌为数县,《寰宇记》云后魏移治卫县东一里,或在同时,今作东魏天平二年移。
(2)《隋书》卷30《地理志中》:汲郡,东魏置义州,后周为卫州。卫,旧曰朝歌,置汲郡。后周又分置修武郡。开皇初郡并废。大业初置汲郡,改朝歌县曰卫。(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48页)《元和郡县志》卷16《河北道一》:卫州卫县,本汉朝歌县,大业三年改朝歌为卫县,属汲郡。中华书局校勘记:《考证》官本“三”作“二”,旧志同,误,三年始改州为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60、473页)《太平寰宇记》卷56《河北道五》:卫州,大业三年改为汲郡。汲县,大业三年改属汲郡。卫县,大业二年改朝歌县为卫县,仍置汲郡于县治。《资治通鉴》卷84 晋永宁元年,胡三省注:隋大业二年,改朝歌县为卫县,属卫州;有纣所都朝歌城,在县西。(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册,2655页)按:《隋书》卷3《炀帝纪》:大业二年春正月丁卯“遣十使并省州县。”(1册,65页) 各书均云大业二年改朝歌为卫县,可能在调整行政区划时改,何以因大业三年改州为郡,《元和志》属汲郡而改其年份,或郡误,年实不误 ,或二年已有改郡之举,实际施行在三年,胡三省即作属卫州,今本《元和志》改“二”为“三”,证据似嫌不足,故仍依《元和志》原文、《寰宇记》、胡三省注作二年改名。
(3)《元和郡县志》卷16《河北道一》:卫州卫县,大业三年改朝歌为卫县;枋头故城,在县东一里。《太平寰宇记》卷56《河北道五》:卫州卫县,朝歌故城,在今县西二十二里,纣之所都,汉以为县,后魏移朝歌于今卫县东一里,此城遂废。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0《河北下》卫州朝歌,据《元和志》定于枋头城即今滑县西南淇门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940-1页)按:枋头城应在今浚县西南,淇门以北的前、后、东枋城一带,但《寰宇记》在卫县东一里,两说不同,今从《寰宇记》。清顺治《淇县志》卷1《古迹》:卫县旧城,在县东二十里。隋置卫县,唐、宋、金因之。元置淇州,废为卫县集,属淇州,弘治间割入浚版。《清嘉庆一统志》卷200《卫辉府二?古迹》:卫县故城,在浚县西南五十里,隋县也。县志“今为卫县集。”(《四部丛刊续编》73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中华民国新地图》浚县西南有卫县集。(上海,申报馆,1934年)又见《中华民国邮政地图》。(交通部邮政总局,1935年)《河南省地名词典》:浚县卫贤,在城关镇西南23.5公里,隋大业初改朝歌为置卫县于此,后废为镇,因“县”、“贤”谐音,改今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