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長樂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长乐县 (simplified Chinese)

Changle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260 to 400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09981 E 114.5647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魏郡 Wei Jun from 260 to 400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长乐县 约260--400年 今河南安阳东永和 约三国魏景元元年(260年)置,属魏郡(1),晋(2)及十六国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不改(3),约北魏同,约天兴四年(401年)废(4)。治今河南安阳东永和(5)。 注: (1)《晋书》卷37《司马孚传》: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不敢逼。后进封长乐公。及武帝受禅。(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84页)《三国志》卷4《魏志?三少帝纪》嘉平六年废齐王下,裴松之注引《魏书》有长社侯孚。(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册,129页)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2:长乐,《晋书?宗室传》魏末司马孚由长社县进封此县,盖魏末司马氏置,故诸地志言晋置。(《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41页)按:文帝即司马昭,三国魏甘露元年(256年)掌握实权,咸熙二年(265年)去世;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孚仍为长社侯,晋泰始元年(266年)封为安平王,则司马孚封长乐公应在甘露元年司马昭掌权后,泰始元年封安平王前十年间,今作景元元年(260年)。 (2)《晋书》卷14《地理志上》魏郡领长乐。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8页。 (3)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2、3、4、12。《二十五史补编》,3册,4099、4122、4142、4187页。 (4)《水经注疏》卷9《洹水》:洹水又东迳长乐县故城南。按《晋书?地理志》曰魏郡有长乐县也。疏:守敬按,郦氏每引《晋书地道志》,此当亦《地道记》之文。《地形志》魏尹无长乐,惟东郡有长乐,云武泰初,分凉城置。则郦氏时魏郡之长乐已废,故称故城,而引《地道记》以明之。至武泰初,别置于凉城。《元和志》、《寰宇记》仍指为晋置,谓高齐省入临漳,不知高齐所省,是东郡分凉城之长乐,非魏郡晋置之长乐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上册,900页)按:《魏书》卷106《地形志上》:司州东郡长乐,武泰初分凉城置,有盘。(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59页)《水经注疏》卷5《河水》:河水自(白马)津东北,迳凉城县,河北有般祠。(上册,421页)盘即般祠,此县不在洹河流域,杨说可从;但云“故城”即废县,证据不足,当时见在县《水经注》往往也写作故城,郦氏体例如此。又据《魏书》卷2《太祖纪》天兴元年克邺,(1册,31页)卷106《地形志上》天兴四年置相州于邺,邺为魏郡治所,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城遗址,长乐原属魏郡,今作置相州时废。 (5)《元和郡县志》卷16《河北道一》:相州尧城县,西至州四十里。晋于此置长乐县,隋开皇十年复置,十八年改为尧城。(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54页)《清嘉庆一统志》卷197《彰德府二?古迹》:永定故城,在安阳县东四十里。晋置长乐县,属魏郡。隋开皇十年,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曰尧城,天祐中改曰永定,梁开平中改曰长平,后唐同光初复曰永定,宋天圣七年,改曰永和,熙宁五年,省为镇,入安阳。(《四部丛刊续编》72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河南省地名词典》:安阳县永和,在安阳市区东22公里,洹河南侧。自晋至北宋历为长乐、尧城、长平、永定县治所。宋天圣七年(1029年)避真宗永定陵讳改永和县,熙宁七年(1074年)废县为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176页)按:唐相州即河南安阳市,今安阳县永和与《元和志》、《清统志》、《河南省地名词典》记载的距离相符。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