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襄邑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襄邑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angyi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29 to 53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3.89907 E 114.50235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襄邑县 529--537年 今河南西华北思都岗
约北魏永安二年(529年)襄邑移治思都城,属陈郡(1),约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复回故治(2)。治今河南西华北思都岗(3)。
注:
(1)(3)一、《魏书》卷106《地形志中》:南兖州梁郡领襄邑。梁州阳夏郡,孝昌四年分东郡、陈留置;襄邑,晋属陈留,后罢,景明元年复;陈留郡,太和十八年罢,孝昌中复。北扬州,天平二年置;陈郡襄邑,治思都城。(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41、2532、2551页)《水经注疏》卷22《洧水》:洧水又南迳一故城西,世谓之思乡城。杨守敬疏:《地形志》襄邑治思都城,“都”为“乡”之误 ,当以此正之。在今西华县北二十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中册,1855页)《地形志》中华书局校勘记据《水经注疏》杨注出校。《河南省地名词典》:西华县思都岗,在西华县城关镇北9.5公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426页)《西华县志》第22编第1章第3节《城址》女娲城遗址下引有明《思都岗龙泉寺记》。(河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532页)二、《清嘉庆一统志》卷194《归德府二?古迹》:襄邑故城,在睢州西一里。金、元属睢州,明省入州。州志,古城在今城西一里许,避黄河,迁今治。(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71册)《睢县志》第2编第7章第2节城镇:经实地考察古城在今旧城老西关,黄园以东,马头村以南一带;旧城在今县北,建于北宋,今城明嘉靖筑。(河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87-8页)内政部《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睢县,旧睢州,民国二年改县。(商务印书馆,1947年,126页)据上:一、《地形志》载襄邑有三:梁郡襄邑、陈郡襄邑、阳夏郡襄邑(另有明显侨县襄邑);二、三襄邑在同一政权内不可能同时存在,似属梁郡在前,陈郡、阳夏郡在后;三、襄邑即后之睢州、睢县,历史时期城址只在原地附近移动。思都城在西华北,今仍存其名,与今睢县之襄邑为两地,地里上相距较远;四、《地形志》作思都,《水经注》作思乡,杨守敬以《地形志》误 ,但现存资料至迟从明代迄今,其地仍称思都,则“都”应作“乡”之结论,证据似嫌不足;三、置思都城属陈郡之襄邑,不知何时置,何时复回故地,但迁治上限应在孝昌(525-528年)置阳夏郡前后,下限约在东魏天平二年(535年)置北扬州前后;四、襄邑由今睢县迁西华境,最有可能因某种战争因素,当时侨州郡县盛行,置于思都城的襄邑,似为实土,据《资治通鉴》卷153梁大通元年(529年),南朝梁遣元颢、陈庆之北伐,克大梁、梁国,自铚至洛阳,凡取三十二城。(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0册,4761页)梁大通元年即北魏永安二年,襄邑属梁国(郡),正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东南大道上,疑襄邑此时迁治至陈郡境。
(2)《元和郡县志》卷7《河南道三》:宋州襄邑县,高齐文宣帝省入雍丘。(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183页)《太平寰宇记》卷2《河南道二》东京襄邑县下同。(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南北朝时雍丘即今河南杞县,与置于阳夏郡的襄邑即今河南睢县相近,则置于思都城的襄邑必已迁回原地,据《资治通鉴》卷157梁大同三年(537年),东魏河南地入西魏;卷158梁大同四年,东魏复取河南地。(11册,4890-2页)大同四年当东魏元象元年,今作此年复迁故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