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虞城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虞城县 (simplified Chinese)
Yuche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96 to 1264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51082 E 115.88795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虞城县 596--1264年 今河南虞城北利民镇西南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下邑县复置,属宋州,大业三年(607年)属梁郡(1),唐武德四年(621年)属东虞州,五年(622年)属宋州,天宝元年(742年)属睢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宋州(2);宋景德三年(1006年)属应天府(3),金天会八年(1130年)属归德府(4);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属东平路,至元二年(1265年)并入单父县(5)。治今河南虞城北利民镇西南三里(6)。
注:
(1)《隋书》卷30《地理志中》:梁郡,开皇十六年置宋州;虞城,后魏曰萧,后齐废。开皇十六年置,改名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36页)《元和郡县志》卷7《河南道三》:宋州虞城县“隋开皇十六年,分下邑置虞城县,属宋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181页)
(2)《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宋州,隋之梁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宋州,领宋城、宁陵、柘城、谷(糓)熟、下邑、砀山、虞城七县。其年,以虞城属东虞州。五年,废东虞州,仍以虞城来属。天宝元年,改宋州为睢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宋州。虞城,隋分下邑县置。(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39-40页)《新唐书》卷38《地理志二》略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990页)
(3)《宋史》卷85《地理志一》:应天府“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京。领虞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0页)
(4)《金史》卷77《刘豫传》:天会八年,降南京为归德府。(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册,1760页)卷25《地理志中》:南京路归德府,睢阳,宋名宋城,承安五年更名。(2册,590页)《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22:归德州,金初置南京留守,天眷三年称归德府。(复旦大学藏本)按:天会十五年(1137年)废刘豫,天眷元年(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和议,以河南地还宋,三年(宋绍兴十年,1140年),金人背盟,复取河南地,《分野书》以此年为准。
(5)《元史》卷58《地理志一》:中书省济宁路虞城,金圮于水,元宪宗二年,始复置县,隶东平路。至元二年并入单父。三年,复立县,属济州。八年隶济宁路。卷59《地理志二》: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至元二年,以虞城、砀山二县,割属济宁府。(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367、1407页)按:《金史?地理志》有此县,未云废。
(6)《清嘉庆一统志》卷194《归德府二?古迹》:虞县故城,在虞城县西南。县志,明嘉靖十年,改筑今城,故城在县西南三里。(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71册)《虞城县志》:旧城在今县城北11公时处,今利民镇西南三里许,明代嘉靖黄河决口,湮没地下,至今遗址依稀可见。老城,今县城北11.5公里,明弘治九年筑,嘉靖十年迁治于此,1954年移治马牧集,即今城,老城改称利民镇。(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二章第一节县城、第三十六章第一节古迹,76、470页)按:明代移治旧城东北三里,作未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