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上庸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上庸县 (simplified Chinese)

Shangyong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611 to 55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07405 E 110.10535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新成郡 Xincheng Jun from 14 to 22
汉中郡 Hanzhong Jun from 23 to 199
汉宁郡 Hanning Jun from 200 to 214
上庸郡 Shangyong Jun from 215 to 219
新城郡 Xincheng Jun from 220 to 227
上庸郡 Shangyong Jun from 228 to 229
锡郡 Xi Jun from 230 to 236
上庸郡 Shangyong Jun from 237 to 250
新城郡 Xincheng Jun from 251 to 258
上庸郡 Shangyong Jun from 259 to 463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上庸县(前611年——553年) 春秋楚庄王三年(前611年)置,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属秦汉中郡。(1)治所在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官渡河北岸弯曲处。(2)秦、西汉同。(3)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新成郡。(4)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属汉中郡。(5)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改属汉宁郡,(6)二十年(215年)为上庸郡治。(7)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七月改属新城郡。(8)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又为上庸郡治,(9)四年(230年)六月改属锡郡。景初元年(237年)六月为上庸郡治。(10)嘉平三年(251年)属新城郡。甘露四年(259年)又为上庸郡治。(11)晋不改。(12)南朝宋、齐、梁同。(13)西魏、北周也同。(14)隋开皇三年(583年)迁治废孔阳县。(15) 注: (1)《水经•沔水注》:“堵水又东北迳上庸郡,故庸国也。《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庸,小国,附楚,楚有灾不救,举群蛮以叛,故灭之以为县,属汉中郡。”杨守敬按:“楚灭庸时已为上庸县矣。《史记》楚靳尚谓秦将以上庸六县易张仪。秦县乃因楚之旧县。属汉中郡指秦言。周赧王三年,秦惠王始置汉中郡也。”(《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348页)据《史记》卷5《秦本纪》惠文君更元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1册207页)按:春秋文公十六年即楚庄王三年;周赧王三年,即惠文君更元十三年。姑作春秋楚庄王三年(前611年)置县,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属秦汉中郡。 (2)《晋书》卷1《宣帝纪》:“上庸城三面阻水,(孟)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册,5页)《水经•沔水注》:堵水又东北迳上庸县,“城三面际水。堵水又东迳方城亭西。”(《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348页)清周士桢修《竹山志》(三)卷25《古迹志》上庸废县:“今县西四十里有上庸山,相传有上庸故城。”(《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同治四年刊本影印,1975年,323册,845、846页)据《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郧阳府竹山县即今湖北省竹山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7页)按:今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长游官渡河作“C”形,(《湖北省地图集》,湖北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武汉,1965年,88——89页)符合《晋书》“三面阻水”的记载;上庸山也当与上庸县有关,姑作在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长游官渡河弯曲处北岸。而《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二•房州》上庸县:“汉上庸县,今竹山县理是也。”(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47页)误。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郧阳府》竹山县上庸城下谓:在竹山县东四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403页)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又谓:“汉上庸故城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南方城山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6页)均不合《水经注》等记载,故不从。 (3)史念海《秦县考》上庸为秦县。(《禹贡》半月刊,1937年,第7卷,第6、7合期,310页)《汉书》卷28上《地理志八上》汉中郡:秦置。领有上庸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96页) (4)《汉书》卷28上《地理志八上》汉中郡:“秦置,莽曰新成。”领有上庸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96页)按:具体改名年代未详。据《汉书》卷99中《王莽传中》:天凤元年(14年),“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也”。又曰:郡有内郡、近郡、边郡,“合百二十有五郡。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12册,4136—4137页)据此,姑作郡在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名。 (5)《后汉书志》第23《郡国志五》汉中郡领有上庸县。(《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506页)按:王莽败后,全国复汉旧郡、县名,但何时复名,未详。据《后汉书》卷11《刘玄刘盆子传》:更始即帝位,建元曰更始元年(23年),“是时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徧于天下”。(2册,469页)据此,姑作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旧郡名。 (6)《三国志》卷8《魏书•张鲁传》:“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脩,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雄据巴、汉,垂三十年。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册,263、264页)《元和郡县图志》卷22《山南道三》兴元府:“后汉末,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57页)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卷2《汉中志》四:“建安五年,(刘璋)杀鲁母、弟,鲁率巴夷王杜濩、朴胡、袁约等叛,为仇敌。鲁时使使汉朝,亦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