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巴山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巴山县 (simplified Chinese)
Bash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85 to 74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45259 E 110.8017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巴山县(585年——748年)
隋开皇五年(585年)分佷山县置。为江州治。(1)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县西巴山河。(2)十八年(598年)改为津州治。大业三年(607年)属清江郡。(3)唐武德二年(619年)又为江州治,四年(621年)属睦州,八年属东松州。贞观八年(634年)属硖州。(4)天宝元年(742年)属夷陵郡,八年(749年)废入长阳县。(5)
注:
(1)《隋书》卷31《地理志下•清江郡》巴山县:“后周置江州。开皇初置清江县。”(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0页)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73《荆湖北路•峡州•古迹》废巴山县下引《元和郡县志》云:“废佷山县,遂置巴山县。开皇五年(585年)置巴山县。”(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3册,2439页)《太平寰宇记》卷147《山南东道六•峡州》长阳县废巴山县:“隋开皇五年(585年)分佷山置巴山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6册,6页)又据《隋书》卷29《地理志上》:“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583年),遂废诸郡”为州。”(3册,807页)按:当作隋开皇五年(585年)分佷山县置,为江州治。而《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山南道》峡州长阳县:“武德四年(621年)以县置睦州,并置巴山、盐水二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28页)
(2)清《嘉庆一统志》卷350《宜昌府•古迹》巴山故城:“在长阳县西。”(《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30册,16页)民国《湖北通志》卷20《舆地志•古迹》长阳县巴山故县:“在县西九十里。”(台湾,华文书局,民国十年重刊本,1967年,1册,558页)按: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宜昌府长阳县即今湖北省长阳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9页)郑宝恒《民国时期政区沿革•北京政府时期》湖北省荆南道长阳县治,即今县治龙舟坪。(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94页)在今长阳县西八十余里有巴山河,(《湖北省地图集》,湖北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武汉,1965年,74——75页)疑是。而《太平寰宇记》卷147《山南东道六•峡州》长阳县废巴山县:“在县南七十里。……今县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为名。”(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6册,6页)疑此“南”乃“西”之误。
(3)《隋书》卷31《地理志下•清江郡》巴山县:“后周置江州。开皇初置清江县,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大业初废州,省清江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0页)据《隋书》卷29《地理志上》:“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583年),遂废诸郡”为州。又卷28《百官志下》:“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607年)定令……罢州置郡,郡置太守。”(3册,807、793、802页)按:当作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津州治。大业三年(607年)属清江郡。
(4)《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山南东道》硖州巴山县:“武德二年(619年)置江州,领巴山、盐水二县。四年(621年)废江州及盐水县,以巴山属睦州。八年属东松州。贞观八年(634年)属硖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54页)
(5)《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山南东道》硖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夷陵郡。”领有巴山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54页)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73《荆湖北路•峡州•古迹》废巴山县下引《元和郡县志》云:“废佷山县,遂置巴山县。……天宝八年废县,置巴山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3册,2439页)《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山南道》峡州长阳县:“天宝八载省巴山入长阳。”(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28页)按:当作唐天宝元年(742年)属夷陵郡,八年(749年)废入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