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佷山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佷山县 (simplified Chinese)

Shan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281 to 58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44264 E 111.01072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宜都郡 Yidu Jun from 281 to 367
宜都郡 Yidu Jun from 281 to 419
宜都郡 Yidu Jun from 420 to 590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佷山县(281年——587年)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改兴山县置。属宜都郡。(1)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县西州衙坪。(2)东晋不改。(3)南朝宋、齐同。(4)梁、陈也同。(5)隋开皇八年(588年)改为长杨县。(6) 注: (1)《晋书》卷15《地理志下•荆州》宜都郡:领有佷山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56页)《宋书》卷37《州郡志三•荆州》宜都太守佷山男相:“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为兴山。后复旧。”(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19页)按:何时复旧,未详。疑改名后因与邻近建平郡兴山同名,后就复旧。姑作太康二年(281年)即复名佷山县。而清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2《荆州》宜都郡佷山县下曰:“今考建平郡本有兴山,或晋时已并为一县。又宜昌县,晋武帝立。沈志云《太康永宁地志》并无,疑是此后所立也。”(《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614页)也均无实据。 (2)《水经•夷水注》:“夷水又东迳佷山县故城南,县即山名也……旧武陵之属县。南一里即清江东注矣。南对长杨溪。”杨守敬:佷山县故城,在今长阳县西六十里州衙坪。(《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3058页)《太平寰宇记》卷147《山南东道六•峡州》长杨县故佷山县城:“隋开皇九年废。今基在县西六十五里。”(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6册,5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8《湖广四•荆州府》彝陵州长阳县佷山城:“在县西六十五里同昌市。”(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57页)按:同昌市未见。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北舆地图》之《长阳(杨)县舆图东南》长阳县西数十里有洲衙坪,其西南对长杨溪,南对佷山。合《水经注》记载。按:夷水即今清江。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宜昌府长阳县即今湖北省长阳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9页)今长阳县西数十里有州衙坪,即洲衙坪,在清江北。(《湖北省地图册》,湖北省测绘局,1990年,133——134页)应为故县治。 (3)清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2《荆州》宜都郡领有佷山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613、3614页) (4)《宋书》卷37《州郡志三•荆州》宜都太守领有佷山男相。(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19页)《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荆州》宜都郡领有佷山县。(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274页) (5)清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3《宜州》宜都郡领夷道、夷陵、宜都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407页)臧励龢《补陈疆域志》卷3《南荆州》宜都郡领夷道、夷陵、宜都、佷山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466页)民国《湖北通志》卷5《舆地志•沿革》长阳县:“晋太康元年改曰兴山,后复旧,仍属宜都郡,宋、齐、梁因之。”(台湾,华文书局,民国十年重刊本,1967年,1册,159页)当《补梁疆域志》失载,姑作南朝梁、陈也同。 (6)《太平寰宇记》卷147《山南东道六•峡州》长杨(阳)县:“隋开皇八年(588年),李伯禽据县背陈入隋,即改佷山县为长杨(阳)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6册,5页)《隋书》卷31《地理志下•南郡》长杨县:“开皇八年置。”(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88页)按:当作隋开皇八年(588年)改为长杨县。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