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瑕丘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瑕丘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aqi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30 to 26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57236 E 116.83349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瑕丘县(26年——265年)
东汉建武六年(30年)改瑕丘侯国为县(1)。治今兖州县老城东北2公里(2)。属山阳郡,建武十七年(41年)属山阳国(3)。永平元年(58年)属山阳郡(4)。二年(59年)改属东平国(5)。元和元年(136年)还属山阳郡(6)。建安十七年(212年)属山阳国(7)。延康元年(220年)属山阳郡(8)。三国魏属山阳郡(9)。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废(10)。
注:
(1)《后汉书志》第21《续汉书·郡国志三》:山阳郡领瑕丘县(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55页)是东汉时已改置为县,《后汉书》卷41《钟离意传》:光武时,“除瑕丘令。”(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册,1406—1407页)是东汉建武年已为县,然不知其何时改置,《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下》:建武六年六月,“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同上引书,1册,49页)其废侯国,改置县或在其时。
(2)《续山东考古录》卷18《兖州府上·滋阳县》:“汉瑕丘故城,在东北五里。旧说在县西二十里,非也。”王汝涛注:“遗址在今兖州县兖州镇兖州老城东北2公里处。”(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479、480页)
(3)《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列传·广陵思王荆》:“建武十五年封山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册,1446页)瑕丘县属之。
(4)《后汉书》卷2《孝明帝纪二》:永平元年八月,“徙山阳王荆为广陵王,遣就国。”(同上引书,1册,99页)瑕丘县又属山阳郡。
(5)《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列传·东平宪王苍》:永平二年,“以东郡之寿张、须昌,山阳之南平阳、橐、湖陵五县益东平国。”(同上引书,5册,1433页)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二章《兖州刺史部所辖诸郡沿革》第二节《东平郡(国)沿革》:“然其时南平阳之北尚有瑕丘一县属山阳,此由二汉《志》瑕丘皆属山阳及《后汉书·独行·李善传》所载钟离意为瑕丘令可知。既然瑕丘之南的南平阳等三县已于永平二年北属东平,故颇疑瑕丘亦应至迟于是年别属东平,否则瑕丘即会成为山阳之飞地,于理不合。《东平宪王苍传》其时不言瑕丘者,或有脱漏耳。”(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3页)
(6)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二章《徐州刺史部所辖诸郡沿革》第二节《东平郡(国)沿革》:“章帝元和元年,析置任城国,任城、亢父、樊三县别属之。又以地望知,东平国析置任城国后,瑕丘、南平阳、橐、湖陵四县应随之划入邻郡,否则瑕丘等四县即会成为东平国之飞地,东平国断不能越过任城国而领有此四县。检《续汉书·郡国志》四县仍在山阳郡下,故其时此四县当复还属山阳。”(同上引书,43页)
(7)《后汉书》卷9《孝献帝纪》:建安十七年九月,“立皇子懿为山阳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册,386页)瑕丘县属之。
(8)《后汉书》卷9《孝献帝纪》:延康元年十月(建安二十五年十月,即220年11月,改为延康元年),“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同上引书,2册,390页)山阳国降为郡,瑕丘县属之。
(9)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2《魏兖州部四》:山阳郡领瑕丘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58—2859页)
(10)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6《兖州府·古迹》:瑕丘旧城,汉置县,“晋省入南平阳。”(《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59册,6页)《晋书·地理志》已不载,是西晋初年已废,姑定于西晋泰始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