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戚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戚县 (simplified Chinese)

Qi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112 to 34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80339 E 117.11514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东海郡 Donghai Jun from -112 to -20
东海郡 Donghai Jun from -112 to -83
东海郡 Donghai Jun from -82 to 13
东海郡 Donghai Jun from -19 to 13
沂平郡 Yiping Jun from 14 to 22
东海郡 Donghai Jun from 23 to 38
东海郡 Donghai Jun from 39 to 42
东海国 Donghai Guo from 43 to 57
东海郡 Donghai Jun from 58 to 205
琅琊国 Langya Guo from 206 to 215
东海国 Donghai Guo from 216 to 219
东海郡 Donghai Jun from 220 to 224
东海郡 Donghai Jun from 225 to 231
东海国 Donghai Guo from 232 to 272
东海国 Donghai Guo from 273 to 279
东海郡 Donghai Jun from 280 to 280
东海郡 Donghai Jun from 281 to 290
兰陵郡 Lanling Jun from 291 to 334
武兴郡 Wuxing Jun from 335 to 349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戚县(公元前112年——349年)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改戚侯国为县(1)。治今微县(夏镇)(2)。属东海郡(3)。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沂平郡(4)。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属东海郡(5)。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属东海国(6)。永平元年(58年)又属东海郡(7)。建安十一年(206年)改属琅琊国(8),二十一年(216年)琅琊国除,戚县还属东海国(9)。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属东海郡(10)。三国魏太和六年(232年)属东海国(11)。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属东海郡(12)。元康元年(291年)属兰陵郡(13)。东晋太宁三年(325年)入后赵,咸康元年(335年)十六国后赵改属武兴郡(14)。永和六年(350年)废(15)。


注:
(1)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上编《高帝十王国地区沿革》第一章《楚国沿革》第五节《刘余之鲁国沿革》:“武帝元朔元年,封鲁共王子将为王子侯,戚,《汉书·王子侯表》、《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皆作广戚侯。《汉书·地理志》沛郡有广戚侯国,王先谦氏以为广戚地先封鲁王子后封楚王子,谬甚。若先封鲁王子而别属沛郡,则已非楚国属地,何能用封楚王子?今检《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戚县,近鲁,当是鲁共王子将国,先为鲁地,后入东海。《汉书·王子侯表》衍一广字。此侯元鼎五年免为县,故《志》不注侯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29-30页)
(2)《读史方舆纪要》卷32《山东三》:滕县,“戚城,县西南五十里,或曰秦县也,二世二年,泗州守败于薛,走至戚,即此。汉仍置戚县,属东海郡。……其城周四里,为运道所经,有泇河通判驻于此。”(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2册,1419页)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66《兖州府·古迹》:“戚县故城,在滕县南七十里,乃秦县也。……府志,故戚城周围四里,今泇河同知驻此。“(《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59册,4页)同书卷《关隘》:“夏镇,在滕县南七十里,即戚城,汉县,属东海郡。本朝乾隆三十八年,改泇河通判为同知,驻此。”(同上引书,59册,15页)今微山县驻地夏镇,位于滕县南,里距正合,即是。
(3)《汉书》卷28《地理志上》:东海郡,县三十八,其一戚(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88页)
(4)谭其骧《新莽职方考》:沂平郡,“汉东海郡,旧领县三十八,郯、戚……仍旧名。”其文又云:元始五年,王莽更州名,“并稍增置郡县,迄于天凤元年(14年)总有郡一百二十五,今可考者一百一十六,县二千二百三。”(《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67、49页)戚县改属沂平郡在天凤元年。
(5)《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一上》:更始元年(23年),光武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10页)新莽沂平郡领卢聚县,沂平郡之复汉名东海郡,卢聚县之复汉名昌虑县,当在此时。《后汉书志》第21《续汉书·郡国志三》:东海郡十三县,其一戚(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58页),是也。
(6)《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东海恭王强》:建武十九年,“封为东海王,二十八年,就国。”(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3册,1423页)戚县属之。
(7)《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东海王强》:永平元年,强病,“诚愿还东海郡。”(同上引书,5册,1424页)李晓杰《东海政区地理》第四章《徐州刺史所辖诸郡国沿革》第二节《鲁国、东海郡慝国工期(含利城、昌虑二郡)沿革》;永平元年,强病,“诚愿还东海郡”,明帝即将东海郡收归,“如此,则东海重为汉郡。”(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6页)《后汉书志》第21《续汉书·郡国志三》:东海郡十三县,其一昌虑(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58页),是也。
(8)《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一年,“割东海之襄贲、郯、戚以益琅琊(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册,28页)
(9)《后汉书》卷0《献帝纪》: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杀琅琊王熙,国除。”(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册,388页)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五:东海国,“建安二十一年,琅琊国除,襄贲、郯、戚复旧。”(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049页)复属东海国。
(10)《后汉书》卷9《献帝纪》:建安十七年九月,“立皇子熙为济阴王,懿为山阳王,邈为济北王,敦为东海王。……二十五年,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称天子。……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同上引书,2册,386、390页)建安二十五年(是年三月,即220年4月,改为延康元年,同年十月,即11月改为黄初元年),魏王接位,东海国除为郡,戚县复属东海郡。
(11)《三国志》卷20《武文世王公传·东海定王霖》:“太和六年,改封东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