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漯陰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漯阴县 (simplified Chinese)

Leiyin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40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89413 E 117.01056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平原郡 Pingyuan Jun from 23 to 23
平原郡 Pingyuan Jun from 24 to 53
济南国 Jinan Guo from 54 to 65
平原郡 Pingyuan Jun from 66 to 82
济南国 Jinan Guo from 83 to 105
平原国 Pingyuan Guo from 106 to 120
平原郡 Pingyuan Jun from 121 to 146
平原郡 Pingyuan Jun from 147 to 147
平原国 Pingyuan Guo from 148 to 205
平原郡 Pingyuan Jun from 206 to 219
济南郡 Jinan Jun from 220 to 245
济南国 Jinan Guo from 246 to 264
济南郡 Jinan Jun from 265 to 408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漯(湿)阴县(23年——408年)

刘玄更始元年(23年)改新莽翼城县复汉名漯阴县,属平原郡(1)。治今济阳县西南孙耿(2)。东汉建武三年(54年)改属济南国,永平九年(66年)复属平原郡,建初八年(83年)复属济南国(3),延平元年(106年)还属平原国(4),建光元年(121年)属平原郡(5)。建和二年(148年)又属平原国,建安十一年(206年)复属平原郡(6)。黄初元年(220年)改属济南郡(7),正始七年(246年)属济南国(8)。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属济南郡(9)。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废(10)。

注:
(1)《汉书》卷28《地理志上》作“漯”(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79页),《后汉书志》第二十二《续汉书·郡国志四》作“湿”(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72页)。《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一上》:更始元年(23年),光武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同上引书,1册,10页)新莽河平郡领翼城县,河平郡之复汉名平原郡,翼成县之复汉名湿阴县,当在此时。
(2)《续山东考古录》卷2《济南府中·济阳县》:“漯阴县故城,在西南五十里。”王汝涛点注:漯阴县,汉置,晋省,“即今济阳县城西南20公里孙耿镇。”(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91、92页)即今济阳县西南孙耿(《山东省地图集》,1964年,25—26页)
(3)《后汉书》卷《济南安康王传》:建武三十年,“以平原之祝阿、安德、朝阳、平昌、隰阴、重丘六县益济南国。中元二年,……康在国不循法度,……但削祝阿、隰阴、东朝阳、安德、西平昌五县。建初八年,肃宗复还所削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册,1431页)按“隰”,为“湿”字之误,据上引文,东朝阳、西平昌二县在建武三十年时尚称朝阳、平昌,故可推知二县前加方位词,当在中元二年后之永平年间,永平何年,史无记载,姑定于永平九年。
(4)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三章《青州刺史部所辖郡国沿革》第一节《平原郡(国)沿革(含乐陵郡)》:延平元年,平原郡为国,“祝阿、安德、湿阴、西平昌四县复由济南还属平原。”(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50—51页)
(5)《后汉书》卷5《安帝纪》:建光元年,“贬平原翼王为安乡侯。”(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233页)同书卷55《平原怀王胜传》:“永宁元年,太后又立河间王开子都乡侯翼为平原王嗣。安帝废之,国除。”(同上引书,7册,1610页)按永宁元年七月,改建光元年,然则建光元年废国为郡。
(6)《后汉书》卷55《河间孝王开传》:“建和二年,更封帝弟都乡侯硕为平原王,留博陵,奉翼后。……建安十一年,国除。”(同上引书,7册,1809页)按国除为郡,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2《魏冀州部三》:建安十一年,平原国除为郡,领湿阴县(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49—2850页)。
(7)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3《魏青州部六》黄初时期祝阿县属济南郡,文云;“故属平原,《左传》哀公十九年杜注:济南湿阴县。”(同上引书,3册,2871页)据此,魏黄初元年已改属济南郡。
(8)《三国志》卷19《魏志·任城威王彰传》:“正始七年,徙封济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556—557页)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3《魏青州部六》:正始至咸熙时期湿阴县属济南国(同上引书,3册,2870—2871页)
(9)《晋书》卷15《地理志下》:济南郡统县五,无漯阴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49—450页)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济南郡引《左传》哀公十年杜注有济南湿阴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571页)则《晋书·地理志》济南郡脱湿阴县,济南之为郡,当在西晋初之泰始元年。
(10)《太平寰宇记》卷19《河南道十九》:齐州临邑县,隰阴县,汉县,“宋武帝平广固,遂移理于今临邑县西北五十里北隰阴城,今县有北故城,汉城亦谓之南隰阴城。”(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4册,16页)按“隰”为“湿”字之误。考《资治通鉴》卷115《晋纪》37:义熙五年(409年),刘裕伐南燕,北至广固,“克其大城。”(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8册,3617页)然则东晋义熙五年,废湿阴县,改置北湿阴城于唐临邑县西北,而原汉县称为南湿阴城。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