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瑗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瑗县 (simplified Chinese)

Yuan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153 to 1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71505 E 116.4668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济北国 Jibei Guo from -153 to -127
平原郡 Pingyuan Jun from -126 to 8
平原郡 Pingyuan Jun from 9 to 13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西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13年)

西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置,属济北国(1)。治今禹城县西南营镇(2)。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属平原郡(3)。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为东顺亭县(4)。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汉名瑗县(5)。东汉建武六年(30年)废(6)。

注:
(1)《汉书》卷28《地理志上》:平原郡县十九,其一瑗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79页)不载何年置。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九章《齐国沿革》第四节《济北国沿革(含平原郡)》:济北郡,本秦郡,汉六年分出博阳郡,文帝二年以兴居为济北王,兼有济北、博阳二郡。三年,济北国除为济北郡。十六年,复置济北国(仅有济北一郡)。景帝四年,分济北国置平原郡,“重新疆理郡界”,景帝四年至元朔二年的济北国,“东界大约在泰山以东,北界至羽侯国,西界至茬平,南界至蛇丘、刚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06—107页)据此,景帝四年分济北国置平原郡,重新整理郡界,济北国界北至羽侯国,瑗县位于其南,其置疑在此时,县属济北国。
(2)《水经注》卷5《河水》:漯水上承于河,“又东北迳援县故城西,王莽之东顺亭也。杜预《释地》曰:济南祝阿县西北有援城。漯水又东北迳高唐故城东。”杨守敬《水经注疏》:“《汉书·地理志》作瑗,瑗、援通用。”(《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会舆论989年,上册,485页)据此,漯水先迳瑗(援)县故城东西,后迳高唐故城东,高唐故城在今禹城县偏南四十里,则瑗(援)县应在其西南,以古漯水所迳,应在今禹城县西南七十里处,从方位里距推断,在今营镇(《山东省地图集》,1964年,27—28页)附近。《续山东考古录》卷2《济南府中·禹城县》:“瑗县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今晏城。”(济南市,山东文艺工作者艺出版社,王汝涛点注本,1997年,82页)不合《水经注》记载,不从。
(3)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九章《齐国沿革》第四节《济北国沿革(含平原郡)》:元朔三年起,平原郡开始接纳济北国王子侯国,“郡境逐步扩大,郡界不断南移。”(同上引书,105、107页)瑗县之属平原郡,当在此年,《汉书》卷28《地理志上》:平原郡县十九,其一瑗县(同上引书,6册,1579页),即自济北国改属平原郡后之隶属也。
(4)谭其骧《新莽职方考》:“河平郡,汉平原郡”,“东顺亭,汉瑗。”其文又云:元始五年,王莽更州名,“并稍增置郡县,迄于天凤元年(14年)总有郡一百二十五,今可考者一百一十六,县二千二百三。”(《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49、64页)平原郡之改为河平郡,瑗县之改为东顺亭,当在元凤元年。
(5)。《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一上》:更始元年(23年),光武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10页)河平郡之复汉名平原郡,东顺亭县之复汉名瑗县,当在此时。
(6)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三章《青州刺史所辖郡国沿革》第一节《平原郡(国)沿革(含乐陵郡)》:《续汉书·郡国志》平原郡实领县十,以此十县较以《汉书·地理志》平原郡所辖之十九县,即可知《汉书·地理志》平原郡下尚余九县,又不见于《续汉书·郡国志》其它郡国之下,皆当于东汉初年省并(其中一县为瑗县)。”(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51页)考《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下》:建武六年,“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49页)平安县之废即在此年。
Copyright: 2025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