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樂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乐寿县 (simplified Chinese)
Lesho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601 to 136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8.19070 E 116.1149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乐寿县(601-1367)
隋仁寿初年以广仁县改名。⑴治所即今河北献县驻地乐寿镇。⑵隋先后属瀛州、河间郡。唐先属瀛州,大历后,先后属深州、瀛州,后又属深州。⑶五代因之。北宋先后属深州、瀛州、河间府。⑷金天会七年(1129年)为寿州治,天德三年(1151年)为献州附郭。⑸蒙元至元二年(1265年),献州、交河并入,直隶河间路。后复为献州附郭。⑹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入献州。⑺
注:
⑴《隋书》卷30《地理中》,北京,中华书局,第3册,第857页。
《太平寰宇记》卷63《河北道十二》:“本汉乐成县,地属河间国。故城在今县东南六十五里,是汉理所城,内有河间献王殿,余址尚存。《续汉书·郡国志》云后汉桓帝改为乐陵县。帝追尊祖父河间王开为孝穆皇帝,以此邑奉山陵,故加陵字。曹魏又改为乐城县。后魏太和十一年自故郡移河间郡及县西南一里乐寿亭故城。其年,郡又移理武桓城,今河间县是也。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瀛州。十八年改为广城县。仁寿元年又改为乐寿。又取其理城为名。大业十三年自乐寿亭故城移于今理。”
按:因隋乐寿县驻地与乐寿亭故城间仅相差一里,当作同一点,不作迁治处理。
⑵嘉庆《清一统志》卷21《河间府一》:“献县……本汉乐成县,为河间国治。后汉因之。晋曰乐城,仍为国治。后魏太和十一年,徙郡治武垣,以县属之。隋开皇十八年改曰广城,仁寿元年又改曰乐寿,仍属河间郡。大业末,窦建德都此。唐武德四年建德平,还属瀛州。大历中,改属深州。元和十年复隶瀛州。后又改属深州。五代因之。宋至道三年还属瀛州。金天会七年升为寿州,天德三年改曰献州,属河北东路。元至元二年废州,仍为乐寿县。未几复为州,属河间路。明初,省县入州。洪武八年,又降州为献县,属河间府。本朝因之。”(第8册,第2页)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卷2《建置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5页。
⑶关于乐寿县的隶属,《旧唐书》卷39《地理二》记载不一:“永泰中,割属深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506页)“大历后,割博野、乐寿隶深州。”(第1513页)
《新唐书》卷39《地理三》则作“本隶瀛州,大历中来属,元和十年复隶瀛州,后又来属。”(北京,中华书局,第1016页)据此,作大历元年(766年)改属深州,元和十年(815年)复属瀛州。此后何年复属深州,新旧唐书均未言及,暂作僖宗乾符元年(874年)改隶,待详考。
⑷《宋史》卷86《地理二》,中华书局,第7册,第2123页。
⑸《金史》卷25《地理中》,中华书局,第2册,第600页。
⑹《元史》卷58《地理一》;中华书局,第5册,第1365页。
⑺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二《河间府》;三秦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42页。
《明史》卷40《地理一》河间府献县;北京,中华书局,第4册,891页。